財經聚焦丨兩項貼息政策加速落地 持續撬動消費潛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6 15:43:44
來源:新華社

財經聚焦丨兩項貼息政策加速落地 持續撬動消費潛能

字體:

  9月起,兩項貼息政策加速落地,通過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進行補貼,直接惠及廣大居民和經營主體,激活消費“主引擎”,釋放增長新動能。

  消費端:消費貸貼息助消費者“省錢又省心”

  近日,山東濟南的石先生貸款20萬元換了一套新傢具,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政策紅利。

  “一直打算更換家裏的老舊傢具,沒想到趕上好政策,省下了2000元的貸款利息。”石先生告訴記者,通過中國農業銀行的手機銀行申請貸款後,他幾分鐘內便完成了貸款審批和貼息協議簽署,銀行系統自動識別出交易為家居家裝消費場景,財政貼息幾乎“無感”兌現。

  幫石先生“省錢又省心”的政策,正是9月起正式實施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

  根據方案安排,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間,通過23家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辦理的個人消費貸款(不含信用卡業務),可按規定享受財政貼息。貼息範圍包括單筆5萬元以下日常消費,以及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游、家居家裝、電子産品和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大體為當前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政策發布後,銀行迅速響應,紛紛發布相關安排,還普遍簡化了申請貼息的流程。

  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消費金融業務負責人張葉介紹,政策實施以來,各網點接待不少前來諮詢政策的客戶,該行消費貸款申請量較上月同期增長約七成,政策對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逐步顯現。

  “借款人在手機銀行申請貼息時,我行系統能自動判斷是否符合條件,並在收息時直接扣減。”農業銀行濟南分行個人信貸部經理辛振國告訴記者,9月1日至10日,該行已審批通過線上個人消費貸款申請230多筆,合同金額超4400萬元。

  供給端:貼息推動提升優質服務供給能力

  此次“國補”促消費,一端補的是消費者,另一端補的是經營者。

  在福建平潭北港村,海岸邊的夜光藻泛起幽藍熒光,吸引無數游客慕名前往。在這裡經營民宿的林玉興,今年6月從建行貸款36.5萬元,用於民宿升級改造和擴大經營。

  “這兩天客戶經理主動為我介紹了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貼息後能為我省下4000元的利息支出。”林玉興説。

  在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發布的同時,財政部還聯合多部門印發《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從2025年3月16日至當年底,餐飲住宿、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娛樂、旅游、體育等8類主要消費領域,對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進行貼息。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可貼息1年,單戶享受貼息的貸款規模最高達100萬元。

  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副司長王波此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當前我國服務消費有較大的增長潛力,但一些領域高品質服務供給不足。貸款貼息政策將支持經營主體創新服務消費業態、模式和場景,擴大優質服務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消費需求。

  中國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邱世斌介紹,截至8月末,該行已累計為300多戶像林玉興這樣的民宿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支持超2億元,預計幫經營主體節省利息支出超200萬元。

  “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流程、加快放款,跟進財政貼息政策落地情況,及時做好經營主體貼息返還和利息扣減工作。”邱世斌説。

  財政金融形成合力支持提振消費

  這幾天,四川成都的李先生購買了一輛7萬多元的新能源汽車,既享受了國家及地方的以舊換新補貼、經銷商的促銷優惠,還有5萬元消費貸款的助力。“享受貼息政策後,節省了三分之一的利息,再加上各種補貼、優惠,確實減輕不少支出壓力。”李先生説。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鐵崗認為,貼息政策正與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等政策形成“組合拳”,從居民消費需求、企業服務供給、産業轉型升級等多方面提供支持,産生“1+1>2”的政策效應,促進消費領域良性循環。

  “1元貼息資金有可能帶動100元貸款資金用於居民消費或消費領域服務業的供給,這體現出公共資金和金融工具結合産生的撬動效應。”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近期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説,兩項貼息政策通過進一步強化財政和金融協同,撬動更多信貸資金精準投向消費領域,通過提振消費暢通經濟循環。

  今年以來,財政、金融等政策同向發力,促消費政策頻出:

  安排5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支持“兩新”政策,其中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推出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19條重點舉措……

  “兩項貼息政策是財政金融協同的又一次新探索,政策效果值得期待。”李鐵崗&&,當前,財政金融不斷強化政策合力,在提振消費、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建設、鄉村振興等領域聯動日益緊密,持續激發經濟發展活力。(記者吳雨、張鐘仁、胡旭)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