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 題:關於預製菜,必須厘清的幾個問題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王雨蕭、趙文君、宋佳
近日,預製菜再次站上“風口浪尖”。關於預製菜的討論引發廣泛關注。9月15日,相關餐飲企業宣布將多款餐品改為門店現做。
這場從網絡線上延伸到線下的全民討論,無疑為消費者深化對預製菜的認知,以及促進保障食品安全起到推動作用。
讓預製菜真正成為“陽光下的一盤菜”,還有哪些問題必須厘清?
問題一:如何定義預製菜?
“新華視點”記者注意到,“怎樣才算預製菜”,是此次網上關於預製菜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
業內人士指出,此前預製菜的概念較為寬泛,即食、即熱、即烹、即配四大類都被歸為預製菜範疇。
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對預製菜的定義和範圍進行了明確。
根據該通知,預製菜不允許添加防腐劑,不包括主食類食品,也不包括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此外,中央廚房製作的菜肴,也不屬於預製菜。
“通知對預製菜概念做了‘減法’,將預製菜與凈菜、中央廚房等産業進行了邊界劃分,有助於防範部分商家打着預製菜的旗號蹭流量、擾亂市場等行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春暉説。
“根據現行標準,中央廚房配送的餐食並不屬於預製菜範疇,這和大眾普遍認知中‘帶包裝、經過預加工的食品就是預製菜’的概念存在差異。”北京金問律師事務所主任黃才華説。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指出,經營者關注産品本身,而消費者關注生産方式,這是産生認知差異的根源之一。
問題二:商家使用預製菜該不該告知,如何告知?
不少消費者在採訪中&&,自己不抵觸餐廳使用預製菜,但必須給預製菜“亮明身份”,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去年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也明確提出,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
目前,多地已在推進預製菜明示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2025年4月開始施行的《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規定,在産品名稱上標示“預製菜”或“預製菜肴”,並要求預製菜産品名稱中提及的某種原料或成分應標示該種原料或成分的投料量或其在成品中的含量;
2025年4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在答覆政協提案時明確&&,在部分餐飲企業中先行試點,適時再在全市推廣預製菜的明示工作;
2025年5月,湖南省市場監管局&&,將進一步研究合理管用的使用預製菜告知方式,通過引導餐飲行業協會行業自律、試點推廣等舉措,加大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力度……
“從中央到地方,這兩年都在加大力度推動預製菜明示工作,進行了不少有益的實踐和探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説。
黃才華&&,雖然一些文件明確提出推廣預製菜明示,但並非作為強制要求,明示更多是靠餐飲企業的自覺行為。“實際操作中,很多商家擔心引起消費者反感。因此使用預製菜時,企業明示的意願普遍較低。”從事餐飲行業20餘年的高女士對記者説。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缺乏快速檢測手段,監管部門也難以進行有效監管。“目前監管方面沒有具體的管理條例和細則,&&方也無法限制或強制餐飲商戶打標。”一家&&企業相關負責人説。
目前,也有一些餐飲企業開始積極嘗試預製菜明示告知。例如某品牌企業就根據實際加工情況,將菜肴分為“餐廳現做”“半預製”“復熱預製”三類,受到消費者好評。一些連鎖餐飲企業的點單小程序上已經出現“新鮮肉類、蔬菜製作”或“央廚製作”等標識。
問題三:防腐劑、添加劑等安全問題如何監管?
預製菜的工業化生産流程,讓不少消費者對防腐劑、添加劑等問題存在擔憂。
“總覺得預製菜有很多添加劑,擔心長期吃會對身體有影響。”消費者朱先生説。
孫娟娟&&,事實上,無論是預包裝食材還是新鮮食材,餐飲操作都有對應的食品安全要求。
渝鄉辣婆婆創始人李進飛告訴記者,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發布的通知,預製菜不允許使用防腐劑,而且預製菜通過冷凍、冷藏等貯存條件和殺菌處理,也沒有使用防腐劑的技術必要性。
“預製菜生産中通過使用速凍鎖鮮、惰性氣體包裝保鮮、保鮮卡等物理保鮮技術,解決了大部分保鮮需求,正規企業生産的預製菜通常都會規範使用食品添加劑。”中部某省一家預製菜企業的負責人説。
2024年11月24日,在湖南寧鄉經開區一家預製菜企業生産車間,工作人員在處理食材。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包括預製菜在內的預包裝食品,其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都有着嚴格規範,不能超出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劑量。”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會長王旭峰説。
王旭峰説,也有部分企業為了滿足一些消費者對“重口味”的喜好,在預製菜中添加增味劑、增香劑;有的企業對滅菌、冷鏈物流運輸條件等把控沒那麼嚴格,可能增加滋生細菌的風險。
那麼,相比預製菜,熱鍋現炒的菜肴是否更加安全和健康?
“熱鍋現炒同樣存在風險,如燒烤、油炸等過高溫度增加致癌物含量,或是由於食材不夠新鮮,産生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等。”王旭峰説。
在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特聘教授羅雲波看來,菜品健康營養的關鍵不在於是否預製,而在於食材本身,以及製作方式、環境和流程是否規範、衞生、合理。
許光建&&,對預製菜安全性的爭論,本質上是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切。“這種關切不只是針對預製菜領域,對堂食現炒、夫妻小店、‘蒼蠅館子’等同樣應加強嚴格規範管理。”
問題四:預製菜未來如何發展?
2023年,預製菜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産業”。近兩年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預製菜”也成為被多次提及的高頻詞。
“美國、日本等市場預製菜滲透率達60%以上,無需將預製菜視為洪水猛獸,關鍵是如何促進産業規範健康發展。”許光建説。
許光建建議,相關部門加快研究制定統一的國家標準,為預製菜生産、運輸、處理等全流程提供標準參照,明確規範預製菜食品安全要求;同時,鼓勵相關企業在速凍鎖鮮、真空包裝、冷鏈運輸等環節進行技術創新,持續提升預製菜品質。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開信息顯示,根據協會了解,目前國家衛健委牽頭的預製菜國家標準即將公開徵求意見。協會將持續配合研究和完善行業標準體系,特別是預製菜在餐飲中的標識等方面,爭取推動&&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指引。
促進預製菜實現良性發展,還需要加強行業監管力度。
此前,市場監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曾&&,將督促企業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風險管控、嚴把原料關、嚴格食品添加劑使用,保障預製菜食品安全。同時,加強預製菜食品生産許可管理,組織開展預製菜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組織也應加強科普宣傳,引導消費者建立對預製菜的科學認知,用理性的消費選擇推動市場和行業不斷進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王洪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