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9月16日電(記者李昊澤)垃圾處置,一直是眾多城市繞不開的考驗。而在福州,城市每天産生的垃圾正變廢為寶,迎來“重生”。
一大早,鼓樓區東大社區灰爐新苑小區的智能分類投放屋前,等待投放垃圾的居民們排起了隊,“銀發族”熟練地操作智能面板分類投放垃圾,年輕人&&鄰里查詢積分,督導員在一旁細心指導。
灰爐新苑小區建成的垃圾分類投放屋旁,兩位居民在分類投放垃圾。新華社記者 李昊澤 攝
垃圾分類曾是灰爐新苑的“老大難”問題。東大社區黨委書記鄭麗玲告訴記者,自從智能分類投放屋建成後,小區還推行了垃圾分類積分制,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垃圾可獲得積分獎勵,“每個月攢一筆積分,就能在投放屋旁的積分便民驛站兌換米、油等商品,大家積極性高了不少,現在垃圾分類已經成了習慣。”
灰爐新苑的變化不是個例。近年來,福州在主城區3500個小區建成4897座垃圾分類屋(亭),結合積分獎勵、專人督導等措施,推動市民垃圾分類準確率從2019年的20%提升至目前的85%以上。
前端精準的垃圾分類工作,為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提供了巨大空間。走進福州城投再生資源分揀中心,運送可回收物的貨車往來頻繁,三套智能化分揀設備運轉不停,智能光選機層層篩選,分揀壓縮後的可回收物碼放齊整,正待下一步運輸。
福州城投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內,工人操作智能光選機篩選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新華社記者 李昊澤 攝
“中心日均能處理100噸可回收物,一卡車貨物半個小時就能全部篩選分揀完畢。”分揀中心經理李先虎説,依託智能化、自動化設備,中心可對回收物進行全品類回收、高效識別和精細化分揀。他指着正在運行的PET生産線説,“經過精細分揀,這些塑料瓶能變成3A、5A級再生料,交給利廢企業能生産出高端聚脂纖維,廣泛應用於衣服、鞋子的製作。”
最讓李先虎自豪的是中心一條生産線採用的低值膜處理技術:“過去無人問津的塑料袋、包裝膜等低價值可回收物,如今能通過智能分揀實現規模化回收,再利用熱熔再生技術變成塑料周轉箱、市政花箱等産品,重新産生價值。”
而在位於福建永福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産園區,另一場“變身記”正在上演。破碎機轟鳴聲中,建築垃圾被分解成不同規格的骨料,經過配料、攪拌、壓制等工序,最終變成一塊塊標準的建材磚塊。
福建永福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生産園區內,一批以建築垃圾為原料製作的磚塊燒制完成,工人們正在篩選、捆紮。新華社記者 李昊澤 攝
“這些磚塊可不簡單。”公司副總經理熊增明拿起一塊透水磚介紹,“它是由拆舊垃圾再生骨料製成,透水性能是普通磚的三倍,價格卻便宜了20%。”
記者在成品區看到,用建築垃圾製作的倣石磚、護坡磚、綠化磚等産品琳瑯滿目。“我們每年消納建築垃圾100萬噸,能節省50畝填埋土地。”熊增明説。
“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從2019年的17%提升至目前的48%以上,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75%。”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二級調研員林長盛介紹,近年來,福州布局173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中轉站),建成11家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廠,依託循環經濟生態産業園、大宗固廢基地等,推動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
從“隨手扔”到“隨手分”,從垃圾到資源,福州的垃圾分類工作正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