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經濟活力,不僅體現在宏觀數據上,更蘊含於街巷經濟的脈絡中。
在深圳經濟特區版圖上,78個街道辦事處如同78顆明珠,串聯起這座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璀璨圖景。近日,一份全國街道綜合發展實力榜單顯示,深圳58個街道入圍全國500強,佔深圳街道數量的近八成,展現出深圳基層發展的高度均衡性和強勁活力。
這是深圳市委組織部給全市78個街道製作的精準畫像。記者周科攝
“小街道”書寫“大經濟”
走進南山區粵海街道,高樓林立的背後是驚人的經濟密度。這個面積不足21平方公里的街道,聚集上千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家上市公司,培育了華為、中興、騰訊等世界級創新型企業,年地區生産總值超過4500億元,相當於一些中等城市的經濟規模。
粵海街道的奇蹟不是孤例。數據顯示,深圳全市街道地區生産總值超過千億元的達6個,超過500億元的有15個。福田區福田街道、寶安區新安街道、龍崗區坂田街道等均以其特色産業布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深圳街道經濟的強勁表現,源於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市場化機制和産業生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産業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謝海&&,深圳街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産業集群,通過産業鏈分工協作,實現了集約化發展。
“鑄強核”助企“深發展”
在坪山區馬巒街道,小區黨支部書記化身“助企達人”,聚焦業主從安居到樂業的各方面需求並加以反饋,同時開展小區書記看廠房、尋商機等系列活動,完善主動服務“技能包”,為企業落地、政策對接、産業空間尋找等提供長效服務,實現小區經濟微循環、區街內循環、海內外大循環融合互通的嶄新格局。
助企“深發展”,街道各顯神通。龍華區觀瀾街道建立“全員全域全流程”挂點服務企業機制,由街道領導班子成員、科級幹部和社區領導班子成員分類分層挂點&&,常態化深入企業,摸準企業“痛點”,幫助打通發展“堵點”;福田區華強北街道深化“網格員+樓棟長”基層治理模式,創新設立商圈樓棟長凝聚治理合力,吸引、整合各類業態資源,不斷推動商圈共富繁榮、和諧穩定……
“深圳的街道從不甘於只做城市的管理者,它們主動謀劃産業布局,精準服務企業需求,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和活力源泉。”羅湖區清水河街道辦黨工委書記饒一鳴説,該街道將黨建工作與轄區産業鏈發展緊密結合,通過黨建引領促進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共贏,賦能轄區企業高質量發展。
“精治理”推動“高品質”
傍晚時分,福田區香蜜湖街道的社區公園裏,居民們或悠閒散步,或支架沏茶。經過改造後的香蜜湖片區,已成為深圳新的城市會客廳和網紅打卡地。
“過去這裡環境雜亂,經過精細化改造,現在成了高品質城市空間。”香蜜湖街道辦主任溫現青説,街道通過城市更新、環境整治、公共服務提升等系列措施,實現了從“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蛻變。
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深圳各街道更加注重人居環境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全市九大類民生支出3156.7億元,用於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羅湖區南湖街道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龍華區民治街道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鹽田區海山街道打造全域旅游示範區……各街道通過精細化治理,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微創新”激發“新動能”
在寶安區新安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民生訴求系統”的改革舉措,讓基層治理煥發新活力。居民通過手機APP反映問題,系統自動分派處理,全程可視化監督,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每個街道都是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謝志巋説,深圳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複製推廣的基層治理新經驗。福田區蓮花街道探索“街區制”治理模式,南山區蛇口街道創建國際化街區,龍崗區吉華街道打造“數字街道”……這些“微創新”匯聚成深圳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數據顯示,深圳全市街道年均實施創新項目超過500個,涉及政務服務、基層治理、民生服務等各個領域。2024年,深圳各街道新增商事主體30萬餘家,佔全市新增總量的85%以上,基層創新創業活力持續迸發。
從昔日的傳統産業重鎮,到今日的灣區都市核心,深圳的街道正以拼搏進取的精神,編織着中國式現代化的錦繡經緯。(記者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