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連兩廣,攜手奔康莊——粵桂協作撬動區域融合發展新動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8 09:53: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一江連兩廣,攜手奔康莊——粵桂協作撬動區域融合發展新動能

字體:

  打開中國地圖,在五嶺之南,一條巨大的藍色絲帶將廣西廣東緊緊相連。兩廣共飲西江水,自古以來也形成了“上游與下游”的經濟共生關係。

  如今,巨輪穿梭的西江、南海,密如蛛網的公路鐵路和空中航線,把兩廣這种經濟共生關係織密得更緊。

  更重要的是,新一輪東西部協作開展以來,粵桂協作在兩地之間織起更多金絲帶:産業鏈條延伸、産業集群打造、消費幫扶協作、人才組團服務、勞務協作提質等,嶺南大地正譜寫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在廣西百色市田陽區深百智能製造産業園,工人在車間工作。(除署名外本組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興産業:延伸産業鏈激活縣域經濟

  20年前,21歲的廣西青年陳志貝到深圳打拼,從電子廠流水線做起,一路成長為一名數控能手。今年,陳志貝又回到了家鄉,就職於廣西百色市田陽區深百智能製造産業園的一家工廠。這個産業園是深圳企業的飛地産業園,工廠是深圳公司的新基地,主産品光伏散熱器部件等,下線後運回深圳組裝銷售。“依託粵桂協作&&,我們順利建設新廠,今年年産值有望突破1億元。”在技術骨幹、項目生産負責人陳志貝看來,自己既是粵桂兩地産業合作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

  在廣西百色市田陽區深百智能製造産業園,工人在車間工作。

  百色地處西江上游右江流域,新型生態鋁、新能源、新材料等是當地幾大主導産業。通過整合粵桂協作資金,深圳、百色兩地聯手打造飛地産業園區,為深圳企業提供轉移承載地,帶動百色地方産業升級,助力強鏈補鏈延鏈。

  “目前,深百智能製造産業園已招引4家東部企業入駐,幾家企業與園區其他企業産業鏈可上下游協同,同時通過獲取當地低價鋁原材料和風光電新能源指標,幫助企業降本增效。預計今年可實現總産值15億元,助力田陽區打造千億鋁産業集群。”從深圳光明區到田陽挂職的田陽區委常委黃榮震説。

  從“幫扶輸血”到“産業造血”,粵桂協作正激活更多廣西縣域經濟活力。據統計,2024年,依託協作,廣西建設延鏈補鏈強鏈項目50個,打造特色産業品類數49個,33個協作縣“縣縣有産業覆蓋、有龍頭産業帶動、有特色優勢産業”的特色産業發展格局。

  圖為廣西忻城縣粵桂協作繭絲綢産業園內的絲綢織品展示。

  在有着26萬畝桑園的“桑蠶之鄉”——廣西來賓市忻城縣,自廣東茂名的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組團”結對幫扶以來,持續打造繭絲綢産業集群。“我們通過共建高標準桑園示範推廣、提供智慧育蠶等技術、共建共營現代園區等來延伸忻城桑蠶産業鏈。”忻城縣委常委、副縣長吳小紅説,協作資金支持打造的粵桂協作繭絲綢産業園引進廣東龍頭企業,帶動直接就業約100人、間接就業約1000人,累計分紅超過800萬元。

  在廣西上林縣福林産業園,工人在顯示屏生産線上工作。

  廣西是我國四大中藥材産區之一,年産量1.8萬噸以上,全國佔比1/5。“背靠十萬大山,面向東盟十國”,防城港市立足“邊、海、山”的獨特資源優勢,構建“請進來+走出去”“共建+共享”“聯建+聯審”等雙向聯動發展模式,吸引眾多廣東企業入駐,高水平推進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規劃建設。

  在廣西南寧市,參與定點幫扶的深圳福田區整合資金、資源,與上林縣共建福林産業園、打造粵桂協作花卉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産業園,與馬山縣合力打造粵桂協作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産業園、蘇博工業園區2個飛地經濟園區,部分園區還採取“五同”模式(即與福田區同規劃、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務、同受益)進行招商引資,有效助力當地産業聚集。

  圖為廣西上林縣粵桂協作花卉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産業園內的花卉種植培育大棚。

  “統籌多縣資金、集中優質項目、異地建設園區、確權本地集體、共享分紅收益,打造‘飛地經濟’合作機制是粵桂協作在産業方面的創新探索之一。”粵桂協作工作隊有關負責人説,2024年以來,協作地區新增投産企業787家,到位投資額達246億元;共建産業園區125個,打造8個特色産業集群,初步形成600億元産值的産業集聚效應。

  南寧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何玲玲等受訪專家&&,通過打造“飛地經濟”、共建園區,粵桂協作將大灣區的資本、技術、市場與廣西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高效耦合,這突破了傳統幫扶的“輸血邏輯”,轉向“造血型”區域共生,通過産權嵌入、利益共享與集體經濟分紅,將區域協作的紅利轉化為可持續的發展動力。同時,通過有針對性招引集聚上下游企業,促進東部産業向西部梯度轉移,鞏固了跨區域産業鏈供應鏈。

  圖為廣西上林縣粵桂協作花卉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産業園內的花卉種植培育大棚。

  穩就業:精準服務“送崗上門”

  9月,各地迎來開學季。在地處中越邊境的廣西靖西市,康城社區“老鄉家園”距離市中心不遠,一些社區居民送完孩子上學,便來到家附近的“深圳龍崗—百色靖西協作共建産業園”工作,實現就近穩定就業,還能照顧家庭。

  康城社區是廣西精準扶貧大型搬遷安置區之一,居住着來自靖西19個鄉鎮的1.9萬名搬遷群眾。

  着眼方便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深圳市龍崗區和靖西市整合粵桂協作資金,共建産業園。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長馮志剛介紹,目前園區進駐企業21家,可提供就業崗位3500個,靖西10個鄉(鎮)4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年通過廠房租賃、設備代運營等方式,還可享受分紅。

  在廣西靖西市的深圳龍崗—百色靖西協作共建産業園,引進的腰果加工企業方便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我們每年為老鄉家園搬遷戶直接解決就業近200人,輻射帶動其他崗位120多個,脫貧勞動力佔公司員工總數近70%。”靖西市保誠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鐘明坤介紹,今年依靠粵桂協作資金支持,公司新增一批生産設備,預計後續可新增就業崗位300個。

  都安瑤族自治縣是廣西最後一批脫貧縣之一。在都安挂職的深圳幹部李宇介紹,近年來,當地整合幫扶資金,新建深圳寶安—河池都安粵桂協作産業園,不僅帶動都安初步形成電子玩具産業集群,還帶動就業超過1萬人次,其中超過50%為易地搬遷安置區的脫貧勞動力。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的深圳寶安—河池都安粵桂協作産業園,工人在電子生産線上工作。

  一方面助力家門口就業,另一方面也在拓展就業服務。視頻直播帶崗間精準推崗、賦能小課堂老師實操授課、指尖微崗區提供手工外發零活……走進田陽區老鄉家園“陽光快聘”零工市場,一個個融合了線上和線下服務的窗口讓群眾高效定位崗位信息,同時還配套有勞動維權、政策諮詢、職業規劃指導等服務。“陽光快聘”零工市場站長馮澤宇説,通過精準服務,零工市場已助力超2萬人達成就業意向,為老鄉家園輻射的28家幫扶車間輸送1800餘人。

  在廣西百色市田陽區老鄉家園"陽光快聘"零工市場,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直播帶崗。

  依託粵桂勞務協作,廣西不少被幫扶的縣市加大了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在深圳市鹽田區協作幫扶支持下,百色市樂業縣成立相關工作專班,與鹽田區人力資源部門、桂林技師學院以及企業等緊密協作,推動樂業生源“訂單式”人才招收、定崗就業,打造“政校企”合作的職教就業新模式。

  在廣西百色市田陽區老鄉家園"陽光快聘"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在賦能小課堂組織糕點製作培訓。

  作為廣西壯錦起源地之一,忻城縣立足非遺保護,孵化打造本土“忻城壯錦織娘”特色勞務品牌。“在粵桂協作支持下,縣裏以壯錦技藝非遺傳承人為核心師資,打造民族技藝傳承基地,學員學成後可居家靈活就業,有的還開起網店。”忻城縣人社局副局長江賢就説。

  依託廣西忻城縣打造的“忻城壯錦織娘”勞務品牌,本地群眾接受壯錦技藝培訓。

  統計顯示,2024年以來,粵桂協作深入實施勞務協作提質增效行動,每年財政援助資金超過17億元,支持項目400多個,穩定帶動42萬農村勞動力在粵就業。同時,建設126個零工市場、59個就業基地,培育了“桂人到崗”“小梁送工”“就業e站”“零工超市”“深百工匠”等多個區域特色勞務品牌,推動形成從“崗位直達”到“品牌引領”、從“送出去”到“帶上去”的跨省區就業新格局。

  5月15日,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安置點,群眾在零工市場製作手工藝品。 近年來,融水和對口幫扶的廣東省廉江市依託粵桂勞務協作機制,不斷加強零工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帶動脫貧人口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靈活就業。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一些受訪專家認為,粵桂兩地通過零工市場、就業基地、技能培訓、勞務品牌等多元方式,積極拓寬協作縣就業渠道,推動“人隨産業走”的動態流動,實現勞動力與産業鏈的更好匹配,不僅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脫貧群眾的就業問題,也帶動了廣西勞動力素質結構整體提升,為地方産業發展、招商引資也提供了支撐。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良雙村,粵桂協作帶動鄉村振興。(新華社記者黃孝邦 攝)

  聚人才:“組團式”幫扶充實專業力量

  近日,廣西百色市田林縣迎來了一批特別的“客人”——21名來自深圳醫療系統、教育系統的老專家來到當地,成為今年深圳“樂齡田林 鄉村振興”項目第二批幫扶成員,將在田林開展社會幫扶。

  “我的專業領域涉及皮膚外科、創傷外科、燒傷外科等,這些正是基層急需專家助力提升診療水平的領域之一,我計劃發揮專長在田林傳承技術,並服務好田林本地民眾。”新到任的深圳市幫扶醫療組組長王富生説。

  “這種幫扶已經實現常態化。”田林縣委常委、副縣長陳日周介紹,2020年以來,田林已累計聘請了219名資深退休醫生、教師、農技專家到當地幫扶指導,為田林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提供了智力支持。

  依託粵桂協作創建鄉村振興特色帶行動,廣西靖西市化峒鎮八德村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近年來,通過互派黨政挂職幹部、“組團式”幫扶、人才交流、科技特派員選派、專業培訓等方式,持續為被幫扶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人才隊伍建設注入新力量。

  在百色,粵桂協作工作隊百色工作組把醫療幫扶作為深化東西部協作的重要舉措,推動深圳22家醫院與百色20家醫院達成結對幫扶關係,以選派醫生、捐助資金、捐贈設備、舉辦培訓等方式開展實質性幫扶。自2021年以來,雙方相互選派1600多名醫療人才開展交流學習,深圳向百色累計投入財政和社會幫扶資金7000多萬元。

  粵桂協作帶動寧明縣城中鎮珠連村農文旅融合。

  今年6月,百色市德保縣人民醫院腫瘤科正式開科,填補了當地醫療系統在腫瘤專科建設上的空白,深圳醫療幫扶團隊幫助德保縣人民醫院打造心血管介入、神經內科介入、綜合介入人才梯隊。在百色市凌雲縣,通過深圳南山區“組團式”醫療幫扶,凌雲縣域就診率從不足80%升至92%,遠程會診&&還讓患者可以足不出縣享受深圳專家診療服務。

  教育也是深化粵桂協作的重要領域之一。百色是“七一勳章”獲得者黃文秀的家鄉,近年來,通過社會各界愛心幫扶,百色已有220個文秀班,惠及學生1萬多人。其中,長期奔走在幫扶一線的陳開枝老人先後130多次來到百色,牽線搭橋籌集資金,為老區教育發光發熱。

  據統計,自2024年2月第二批粵桂協作工作隊進駐以來,廣東省每年向廣西選派黨政挂職幹部100多人次、專業技術人才1300多人次。去年,舉辦鄉村振興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班749期,培訓人次達5.595萬。同時,深化粵桂工商聯“萬企興萬村”行動,發動廣東1341個社會力量結對幫扶廣西1537個村,組織廣東三甲醫院與廣西醫療機構結成“健康聯盟”、灣區名校與廣西學校共建“教育共同體”。

  今年6月1日,游客在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德天瀑布景區游覽。新華社發(趙京武攝)

  “組團式”幫扶助力打造了一批“帶不走”的基層人才隊伍,對廣西農村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有“滴灌”作用。

  促消費:助力更多“桂字號”打響品牌

  高山大米、山茶油、紅茶、百香果……近日,來自廣西邊境縣份那坡縣的80餘款農産品,在深圳龍崗區的“深愛那坡 崗好有你”消費幫扶産品展銷活動上集中亮相,那坡的黑衣壯非遺也在活動現場精彩展示。從邊陲縣域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大都市,粵桂協作串聯起兩省區緊密合作的美好圖景。

  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烏英苗寨孩子們參加蘆笙組裝比賽的資料照片。粵桂協作帶動當地完善基礎設施,助深山苗寨文化振興。(新華社記者黃孝邦 攝)

  廣西喀斯特地貌廣布,自然風光秀麗,山清水秀生態美一直是八桂大地的一張閃亮名片。美麗的自然生態下,廣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果盤子”“糖罐子”“菜籃子”“肉案子”。

  如何讓更多“桂字號”農産品“出圈”?近年來,依託粵桂協作機制,粵桂兩地不斷加強資源對接和消費幫扶,加強“基地”共建和“圳品”評價,助力打造農業全産業鏈,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圖為廣西崇左市寧明縣的粵桂協作陳皮星油藤展示中心。

  崇左市寧明縣是廣西的糖業大縣,如今,在粵桂協作助力下,曾經鮮為人知的星油藤成為寧明又一特色産業標籤。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以新會陳皮“三産融合”經驗為藍本,探索“陳皮+星油藤”健康産業協作。今年6月,“新會陳皮+寧明星油藤”系列新品在廣州的專場推介活動上展出,受到大灣區市場歡迎。目前,寧明縣星油藤種植面積達4.6萬畝,帶動1萬餘戶農戶增收。

  圖為廣西崇左市寧明縣的粵桂協作陳皮星油藤展示中心展示的一些星油藤系列産品。

  圖為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境內種植的星油藤。

  “土特産”一頭連着農業産業發展,一頭連着群眾的腰包。今年,由鮮果加工而成的百色芒果冰淇淋作為加工新品“出圈”了,甚至遠銷俄羅斯。通過粵桂協作,百色田陽區、田東縣、田林縣等芒果主要種植區的精深加工能力明顯提升,全産業鏈綜合産值約210億元。在今年5月的廣西“桂字號”百色芒果産銷對接會暨粵桂協作幫扶促消費專項行動上,18家企業現場簽約金額達3.1億元,涵蓋芒果深加工、銷售全鏈條。

  圖為廣西百色市境內的芒果種植園。

  據介紹,2024年以來,廣東採購、幫助銷售廣西協作地區農副産品和特色手工藝品累計超過360億元,累計認定供深農産品基地210多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110個、廣西農産品“圳品”230多個。此外,粵桂協作資金在廣西33個協作縣持續推進農産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項目建設,打造快捷通暢的農産品銷售物流體系。

  如今,在“桂品”好貨出山的同時,廣西不少農文旅融合項目在粵桂協作支持下,名聲漸起。百色市德保矮馬有着“馬中熊貓”之稱,交流挂職的德保縣委常委、副縣長高文忠介紹,近年來,通過整合資金,深圳坪山區和德保縣推動打造德保矮馬産業幫扶項目,並開發了矮馬王國景區,在助力德保矮馬保護的同時有力帶動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

  圖為在廣西德保矮馬王國裏的德保矮馬。(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寧明縣,許多人慕名前來探秘跨越千年的世界文化遺産——左江花山岩畫,民間將明江山壁上的岩畫圖案稱之為“小紅人”。在粵桂協作支持下,明江流經的珠連村引入“小紅人”文旅元素,建成數字農文旅&&、紅糖作坊、電商中心等設施,獲評“全國文明村鎮”“廣西鄉村旅游重點村”。

  在廣西德保矮馬王國,一群德保矮馬在吃草。(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廣西邊境縣份大新縣的田園風光、跨國瀑布在社交&&時常“圈粉”。交流挂職的大新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國純介紹,近年來當地依託粵桂協作&&,不斷豐富跨境一日游、跨境自駕游等多元化産品供給,推動景點串點成線,並持續投入粵桂資金打造邊境一帶的村屯人居環境,培育“邊關+旅游”“邊貿+旅游”等多産業融合旅游場景,推動“口岸+文旅”融合。今年上半年,大新縣接待國內游客574.26萬人次,同比增長23.38%,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6.79億元,同比增長19.74%。

  依託粵桂協作創建鄉村振興特色帶行動,廣西靖西市化峒鎮八德村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粵桂協作工作隊負責人介紹,在不斷推進消費幫扶助力“桂字號”農産品拓展市場的同時,近年來,粵桂協作抓實創建鄉村振興特色帶行動,打造了寧明—靖西興邊富民帶、金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帶、田陽紅色革命老區帶等一批項目,有力服務鄉村振興。2020—2024年,協作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比全國、全區增速均高出0.3個百分點,也高於全國、全區人均可支配收入1.6和1.9個百分點,實現“四個高於”。(記者盧剛)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