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發展,以高技術製造業、綠色産品為代表的新質生産力穩步壯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8月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新增長點不斷拓展。高技術産業較快增長,對經濟支撐作用持續增強。1到7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
向“新”而行 創新勢能持續轉化
在剛剛落幕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能模擬人手靈活抓取微小物體的“靈巧手”、步履穩健且能與人流暢對話的雙足人形機器人、在生産線上精準協作的機械臂令人目不暇接。5天的會期裏,來自國內外200余家機器人企業帶來的1500多件展品,累計售出機器人及相關産品1.9萬台,銷售額超2億元。
“對於我們公司來説,最本質的還是希望把産品做好,要提前在AI領域、技術領域,包括硬體領域、生産製造,包括全球布局。”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王興興在採訪中説。
8月8日,觀眾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觀看展示的一款靈巧手。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機器人産業營收同比增長27.8%,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地位,製造業機器人密度已躍升至全球第三位。
日前,記者走進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萊蕪工廠,在現場看到,智能機械臂快速精準焊接,AGV(自動導向車)穿梭往來高效運輸,6種車型在同一條智能柔性化生産線上完成製造。公司副總經理呂濤介紹,重汽集團萊蕪工廠焊接車間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其中包括220台機器人和109&AGV,可以實現機器人點焊百分之百自動化。“按照傳焊接車間的模式,一個車間需要用工280到300人,現在基本可以實現30人就完成整個車間的所有工序之間的運作。”他説。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預計,2045年後,我國在用人形機器人超過1億台,進入各行業領域,整機市場規模可達約10萬億元級別。
向“智”發展 核心技術加速突破
記者走進江西藍微電子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看到,一台自主研發的精密拉絲機,正以每秒15米的速度“吐”出直徑16微米的鍵合絲。公司副總經理霍建平告訴記者,“現在正在做的是拉伸到40微米,也就0.04毫米的一個線徑。正常一軸的話大約在3萬米左右,我們還會繼續拉下去,拉到0.016毫米,也就是16微米。”
鍵合絲,被稱為“芯片神經”。但在三年前,這種高端絕緣鍵合絲還完全依賴進口。“我們想主要通過我們的技術攻關,為我們國家及有關企業解決‘卡脖子’問題。”公司總經理彭庶瑤説。
這是北京品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神經調控産品(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為帕金森病患者植入腦起搏器,是他們回歸正常生活的希望。
北京品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神經調控産品研製銷售,在可充電技術、遠程程控、變頻刺激、高場強磁共振兼容等核心技術領域實現了自主研發突破,打破了神經調控領域相關技術被外國企業壟斷的局面,有效降低了相關産品價格。
公司總經理郝紅偉介紹,大腦裏植入電極之後,它有金屬的材料,在掃描核磁的時候會發熱,給人帶來安全的隱患。“我們就從它的結構材料方面進行了創新,能夠植入之後在腦起搏器開機的情況下進行安全的核磁掃描。”他説。
工人在品馳醫療生産基地生産流水線上作業(2024年6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顧天成 攝
目前,品馳醫療已經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擁有四個系列主流植入式神經調控産品線的企業。它的發展歷程也強化了整個業界的發展信心。目前,全國已有十幾家腦起搏器及神經調控相關企業。郝紅偉説,因為品馳醫療實現了腦起搏器的國産化,技術自主可控了。“我們聯合合作夥伴一起研發關鍵的核心部件,能夠更靈活更有效地去配置産品,而且大大縮短研發周期,控制了研發費用,也能更好地給臨床患者服務。”他補充道。
向“上”騰飛 應用場景不斷上新
近日,杭州市余杭區首個“低空巴士”航站樓投入使用,航站樓內購票、登機、候機、接駁等功能一應俱全。
這條航線途經杭州未來新湖中心、西溪濕地、西湖、湘湖等多個地標。原本地面有40多公里的距離,如今在空中僅需飛行20多公里,飛行時間僅需8到10分鐘。
杭州高直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總經理丁煒&&,讓大家了解低空經濟,是傳播的窗口和途徑。“我們現在正常票價是980元,早鳥票是498元。”他説。
從“飛起來”到“用起來”,在低空經濟新賽道上,應用場景正深度拓展。依託區位優勢和商貿基礎,南京“江翼達”低空飛行基地通過自主研發的“匯閃送2.0”,實現了對航行船舶的動態跟隨配送,讓低空外賣服務在長江之上得以實現。
美團副總裁毛一年&&,像跨海跨山這種自然場景,無人機有天然的優勢,逐漸地把運營的航線和運營的品類部署起來,除了餐和飲料,還可以送藥品,還可以送其他應急物資,再往相對人口密集的地方去遷移。
截至今年6月,美團無人機已開通64條航線,累計完成訂單超60萬單。中國民航局預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
無人機在安徽省合肥市岸上草原配送外賣。新華社發(葉玉庭攝)
2025年6月26日,參觀者在聯合飛機集團深圳基地拍攝飛行中的物流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易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中説,“科技創新、産業創新與新興産業有力推動了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我國經濟注入了澎湃動能,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撐。”他認為,機器人、智能製造、低空經濟等産業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産業生態日趨成熟,創新應用成果加速落地,並不斷拓展應用場景邊界,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8月17日,一列動車組列車正行駛在哈齊高鐵線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原勇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劉在
作者:趙小帥
配音:王帥龍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