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廢棄礦山變身文旅新空間
9年前,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到處是機器轟鳴、碎石遍地的礦坑。2016年,礦山負責人周松將礦山關閉,回填種上果樹。幾年間,兩萬餘株桃、李樹在礦坑紮下根。如今這裡游客絡繹不絕。

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過去這裡大規模的露天採礦造成土地損毀、植被破壞。為了讓銅鑼山重煥生機,渝北區決定關閉礦區企業,規劃建設銅鑼山礦山公園。截至目前,礦區已完成生態修復240余公頃,新增耕地、林地等農用地200余公頃,山體森林覆蓋率達80%,治理後的礦坑水體達到Ⅲ類水標準以上。

■長海號子:海魂吶喊奏交響
長海號子,誕生於大連市長海縣,在當地漁民出海捕魚的勞作中形成。對於出海捕魚為生的海島人而言,號子,就像是黏合劑,將船員擰成一股繩,激勵船員迎擊風浪。

為了養家糊口,劉玉來十七八歲離開學校,成為了一名“闖海人”。1982年,劉玉來轉行進入了縣劇團,從事評劇表演。如今,他一直致力於長海號子的傳承和創新,把號子搬上了舞&,將世代漁民在大海中戰風鬥浪的拼搏精神傳承和延續下去。

■杭州桐廬:激流 +“三國”文化 打造鄉村漂流新體驗
持續高溫天氣使多地的漂流景區分外火爆。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彰塢村推出獨具特色的“三國風雲漂流”,以“高空玻璃漂+自然驚險漂+古村人文漂”的全新體驗吸引了眾多游客。

從單純“看風景”到深度扮演“劇中人”,“三國風雲漂流”以文化內核點燃消費熱情。文旅經濟的蓬勃活力直接惠及當地,項目接納了彰塢村100多名中老年村民就業,預計全年將為村集體增收超300萬元。更顯著的是,民宿、農家樂、咖啡吧、特色小吃店等業態在彰塢村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統籌:李傑 王健 李佳琳
記者:趙小帥 鄭穎聰 劉斌 王懌文 宋立峰
編輯:賽娜
配音:王帥龍
包裝: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