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盤活集體經濟“小能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5 07:53:4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盤活集體經濟“小能手”

字體:

朱世龍在養殖池前撒魚餌。記者 王永戰攝

農戶使用井程公司的農機插秧。受訪者供圖

  走進基地,倒出魚餌,朱世龍來到養殖池前,賣力揮動手臂,拋撒餌料。應聲間,群魚躍動,水花四濺。

  朱世龍是土生土長的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西河街道龍井村人。學模具設計與製造的他,曾在裝備製造企業工作,最終又回到村裏,當起了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

  “就是愛這方水土,這片城市邊的高産田!”朱世龍説。

  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是人社部今年公布的新職業之一,主要是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委託,從事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經營性財産運營等經濟活動經營管理的人員。他們或撲在生産一線,或鑽研管理之道,或引進新技術新業態,為的是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惠及全體村民。

  聽朱世龍的新職故事,看天府之國在新時代的鄉村圖景。

  返村再識家鄉水土

  個頭1米7多,戴副眼鏡,朱世龍給人的印像是精幹。行走田間,路遇村中老人,他總要攀談兩句。在村裏工作了15年,他對這片生養之地,了然於心。

  來到龍井村村委會辦公室,朱世龍開始回憶往昔。朱世龍生於1988年。在上世紀90年代,龍井村還是成都城外的一個小村落,人們以種田為生。每逢盛夏,村民們頂着烈日,到秧田裏施肥、排水。那時,眼看著叔叔伯伯們採取傳統方式耕作,小小的朱世龍便想象着,能不能實現機械化生産。

  2004年,朱世龍到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模具設計與製造。“上學期間,每天接觸的都是機械結構,對我影響很大。”朱世龍説,工業領域的數字化機械化生産模式能否更多應用到農業領域,是他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畢業後,朱世龍進入成都一家裝備製造企業工作。廠房裏,機床轉動,機器轟鳴,重型裝備漸次成型。從早到晚,他都要和機械設備打交道。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朱世龍打定主意,“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我要回到村裏做點事”。

  2010年,朱世龍在村委會承擔了社會保障、農業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原以為自己對家鄉非常熟悉,可真正甩開膀子幹時才發現,村裏的農田情況、人口多少、産業結構,他並沒那麼了解。

  “再認識家鄉這片水土!”下定決心,朱世龍全身心投入到村裏工作中,挨家挨戶走訪。幾個月過去,他逐漸摸清了村裏的基本情況,也對村裏有了新的認識。

  “村裏有6000多畝土地,但基本農田只有3000多畝。由於毗鄰城區,村裏外出務工的人多,農業産業不夠發達。”朱世龍説,從那時起,他就想能不能成立集體企業,讓集體經濟壯大起來,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年,村裏主導成立了成都井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需要一名經理人。熟稔村裏情況、滿懷奮鬥熱情的朱世龍,進入了村委會的視野。最終,他被選聘為村集體企業的負責人。

  初探工廠化養殖

  擔任村集體經濟經理人之後,朱世龍在村委會帶領下,一門心思琢磨着怎麼把村裏的産業壯大起來。

  村子離城區近,多年來有養魚的傳統。回村之初,朱世龍曾承包20多畝魚塘,進行土塘養殖。“但一畝一年只能産魚1000多斤,算下來只有五六千元。”朱世龍説,傳統養殖方法效益低,魚塘淤泥多,還易導致水體氨氮含量過高。

  走訪村裏不少養殖戶後,朱世龍發現這樣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他與同事們一商量,把集體企業的發展重點首先瞄準了養魚産業。

  養魚,先得提升科技含量。諮詢水産研究部門意見後,朱世龍注意到工廠化高密度養殖成為趨勢。於是,他帶隊到四川廣安的養殖基地參觀學習。

  養殖基地大棚裏,一個個養殖池直徑12米,深1米多。走近看,鱸魚活蹦亂跳。基地一側,還配備了液氧罐用於供氧,微濾機則用於分離魚類糞便,減少魚塘顆粒物。

  “從廣安回來後,我們明確了公司工廠化高密度養殖的發展方向。”朱世龍介紹,這種養殖模式效益高,一個大棚裏的魚池,一年就能有近200萬元的利潤。

  為進一步明晰工廠化養殖的細節,他又帶隊到山東、湖北等地參觀學習。“我們還組織了村民小組長一起到外地學習。”朱世龍説,大家那時都不敢相信,養魚還是個“科技活兒”!

  了解工廠化養殖的基本情況後,井程公司在朱世龍的帶領下籌資建設養殖基地。“2021年,公司通過村裏申請到一筆100萬元的農村集體經濟補貼,加上自有資金,一共400多萬元,用於建設養殖大棚和購買設備。”朱世龍介紹。2023年,養殖基地正式建成。

  養魚,也要掌握技術門路。走進龍井村的養殖大棚,16個養殖池依次排列。養殖池一側,各類設備穩定運行。一天內,養殖人員要多次喂養池塘裏的魚類。

  早在試養前,朱世龍就組織人員到廣州的水産基地學習了7天,掌握鱸魚等魚類的養殖技巧和設備操作流程。“我帶了兩人學習技術要點。”朱世龍説,去年3月,他們購買了一批鱸魚和南美白對蝦苗,開始了養殖。

  養殖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24年的養殖季中,由於養殖期較短,井程公司養的鱸魚只賺了10多萬元,南美白對蝦則只實現了盈虧平衡。吸取教訓,今年養殖季中,朱世龍全部選擇了鱸魚苗,去年12月就開始下魚卵,今年3月完成了寸苗分池,“這樣養殖期長,預計10月就能出欄。”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工廠化高密度魚類養殖項目發展勢頭正盛,朱世龍又有新打算:今年下半年,再投資幾百萬元,建設養殖項目二期。“我們已爭取到了市級的設施漁業改造項目支持。”朱世龍&&,工程預計年底前啟動。

  發展村集體經濟,朱世龍想的不僅是養魚。2023年,他向村裏提出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我們周邊有許多良田,但農業機械化率一直不高,小農戶不願投資購買機械設備。”朱世龍説,自己心裏一直惦記着使用科技力量減少農業人力投入,提升單位面積生産效率。

  説幹就幹!幾經詢比,朱世龍與同事們商量後,購買了一批旋耕機、播種機、無人機。不久,井程公司培養出2個農機手和2個農業無人機飛手。2024年農忙季節,這批人力和設備投入到了大規模社會化服務中。

  通過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産效率和村集體效益實現雙提升。2024年,井程公司服務了村裏和周邊9000多畝農田,收益60多萬元。“今年,我們同區屬&&公司合作,對1800多畝農田進行社會化服務。”朱世龍説,公司已實現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還採用了大豆玉米複合種植的新模式,讓兩種作物優勢互補。

  “我們經村委會同意後,打算利用自有資金,購買一批蔬菜移栽機、收割機。”朱世龍介紹,這些設備的使用需求大,生産效率高,投用後將帶來更大收益。

  行走龍井村,處處新生機。來到今年5月建成的冷庫,各類設備已入場調試使用。不遠處,村農事服務中心正在建設。行經村中一些過去閒置的房屋,相關資源也已被出租給外來租戶。

  “這都是我們盤活村集體資源、提升村集體收益的寫照。”朱世龍説。經過井程公司努力,村裏不少廠房重獲“新生”,村集體建設用地上也新規劃了一批設施用房。2024年,盤活的村集體資源帶來收益200多萬元。“新建的冷庫,預期1年能有40萬元左右的收益。”朱世龍説。

  集體經濟持續壯大,作為經理人的朱世龍喜上眉梢,“有魚塘、有良田、有廠房,放眼望去,我們龍井村處處好風光!”(記者 王永戰)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