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1日電 題:從長三角“半年報”看區域發展新動態
新華社記者胡潔菲、楊紹功、顧小立
長三角三省一市上半年經濟“成績單”近日陸續揭曉:上海上半年地區生産總值26222.15億元,同比增長5.1%;江蘇同期達66967.8億元,同比增長5.7%;浙江45004億元,同比增長5.8%;安徽達25723億元,同比增長5.6%。
四地經濟總量超16萬億元、同比增速均超5%……華東師範大學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剛&&,在長三角各省市基數較高、全球經濟面臨增長壓力的背景下,長三角“半年報”各項指標表現不錯,凸顯出區域發展的穩健態勢。
——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發展。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導産業製造業産值同比增長9.1%,江蘇省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51.8%,浙江省算力服務、數據服務、算法模型、智能終端營收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安徽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27.8%。
記者走訪長三角多地了解到,近期區域新興産業成果頻出。在生物醫藥領域,總部位於江蘇的信達生物旗下減肥藥瑪仕度肽注射液近日獲批,引發業內關注;在低空經濟領域,阿聯酋企業Autocraft與上海企業時的科技簽署10億美元的訂購協議,峰飛航空科技向合利創興智能交付獲頒“適航三證”(TC、PC和AC)的噸級以上eVTOL。
——進出口展現較強韌性。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規模達到8.16萬億元,同比增長5.4%,佔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7.4%。
“儘管國際形勢相對複雜,但我們堅定不移走從産品出海到技術、製造出海,再到品牌出海的漸進式道路。”上海納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琳説,公司業務網絡覆蓋120多個國家及地區,近幾年外貿佔營收比重持續攀升,年複合增長率約30%。
外貿韌勁的背後,既有區域內企業的主動作為,也有各項制度、機制創新的保駕護航。
貨物一步進港,鐵水無縫銜接。去年10月以來,揚州市班列運營發展有限公司與中鐵上海局公司南京貨運中心聯合,陸續開通往上海蘆潮港、寧波北侖港、南京龍潭港等長三角對外物流樞紐的鐵海聯運專列。以集裝箱等標準化方式運輸,原本一週的貨運時間,現在最短只需要一天,顯著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此外,依託區塊鏈技術,一條數字化的“航貿鏈”正將散落全球的貨物流、資金流串聯,各項信息清晰可查,為長三角貿易企業、船運公司、港口碼頭等帶來切實幫助。航運貿易數字化合作創新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自去年“航貿鏈”網絡啟運以來,已支撐長三角離岸貿易、大宗商品交易等各類場景提質增效,賦能企業超過30萬家。
——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在長三角持續顯效。今年上半年,上海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中能效等級為1級和2級的商品零售額增長63.9%,計算機及其配套産品零售額增長1.3倍;江蘇以舊換新相關商品(汽車類、家電類、3C數碼類、家居類)限額以上零售額同比增長9.4%;浙江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照相器材、計算機及其配套産品、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手機等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速均在60%以上。
“供給側有好的消費産品,需求側不斷提升消費體驗,共同激活了消費動能,帶動長三角消費亮點頻現。”美團研究院研究員王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