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維東北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的現代化車間裏,全自動生産線高速運轉,金黃的黑龍江大豆經過層層加工,變身為豆漿粉、豆奶粉等産品,暢銷全國。車間外,企業管理者正密切關注着大連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行情,為下一季的原料採購制定策略。
這一幕,正是黑龍江大豆産業在延鏈成群進程中,深度融合期貨市場功能助力産業企業穩健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中國大豆看龍江”。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産量分別約佔全國的47%、45%。
3月29日,在黑河五大連池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一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篩選用於育種的大豆。新華社記者謝劍飛攝
然而,産業規模壯大的同時,市場波動如影隨形。近年來,大豆價格起伏加劇,如何鎖定成本、保障利潤,成為大豆加工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命題。
“目前豆奶行業已經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企業多、産品多,市場購買力下降,企業面臨較大壓力。”維維東北公司總經理吳向陽坦言,同時,大豆佔豆奶産品成本的比例超過40%,企業原料成本控制至關重要。
面對挑戰,該公司積極擁抱期貨工具,助力企業鎖定成本、指導採購、調整庫存、管控風險。
2024年,當期貨市場預示大豆價格可能處於近幾年低位時,維維東北公司在總公司指導下,果斷提前集中採購了數萬噸大豆,並通過套期保值操作鎖定成本。
“此外,我們還靈活運用基差點價方式,與貿易商進行採購合作,並依據期貨價格走勢動態調整庫存水平,降低企業風險,提高經營利潤。”吳向陽説。
維維東北公司並非孤例,期貨正日益成為黑龍江大豆産業抵禦市場風浪的“壓艙石”。
在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會長唐啟軍看來,黑龍江大豆産業對期貨市場的認知與利用,已整體進入“主動擁抱、理智運用、深度融合”的新階段。大型加工貿易企業已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套保體系,具備基差交易能力。
與此同時,廣大的大豆種植戶也成為期貨市場的受益者。
2015年,大商所在黑龍江開展“保險+期貨”試點。保險公司為農戶提供價格保險或收入保險,保險公司再利用期貨市場對衝風險,有效轉移了農産品價格下跌、農戶收入下降的風險,保障了農戶的種植收益,提高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
據了解,黑龍江開展“保險+期貨”試點以來,大商所已累計支持開展41個大豆項目,覆蓋18個縣區、7.25萬戶次,承保大豆現貨量108.22萬噸,累計賠付金額2.16億元。
2023年,大商所在“保險+期貨”項目基礎上,又創新推出了“銀期保”種收專項項目,為大豆種植戶提供了“從種到賣”全流程保障。
此外,期貨交割庫也起到對産業鏈企業的服務帶動作用。
截至2025年6月底,大商所在黑龍江共設置了14家交割庫,覆蓋黑河、齊齊哈爾、佳木斯、綏化等大豆主産地區。
“期貨交割庫在便利我們參與期貨市場、加強與上下游客戶的黏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吳向陽説,交割庫的布局,不僅便利了期現結合業務的開展,也提升了黑龍江在全國大宗糧食貿易流通體系中的樞紐地位。
記者採訪發現,期貨及其衍生工具,已深度嵌入黑龍江大豆産業,通過價格發現功能引導種植與經營決策,風險管理功能為企業鎖定成本利潤提供“穩定器”,“保險+期貨”模式為種植戶抵禦風險織就“防護網”……
業內人士稱,期貨工具有效化解了農業生産“看天吃飯”和“谷賤傷農”的傳統困境,同時平衡了産業鏈各環節的利益分配,形成了“風險轉移、收益共享”的共贏格局,顯著增強了大豆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記者劉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