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策加力顯效,發展新動能接續成長
透視經濟“半年報”: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活力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5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面對更趨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
當日,多位專家在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舉行的“2025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從消費、外貿、就業、金融政策等多個角度對經濟“半年報”進行解讀。
宏觀政策更加有力,新動能接續成長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岩&&:“在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過程中,中國經濟尋找到了更多新的增長點和穩定經濟運行的着力點。”
郭麗岩認為,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打出更有力的組合拳,推動經濟穩中向好、結構向優。
需求側方面,“兩重”“兩新”政策及時下達,消費品大規模以舊換新政策有效發力,成為消費回升的重要支撐。與此同時,設備大規模更新持續強化對製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的支撐,推動製造業投資保持較高增速。
“當前,居民家庭對於消費品質升級的訴求日益凸顯,對更高品質的綠色、低碳産品以及活躍的文娛、體育、旅游等服務消費的需求明顯增加。”郭麗岩認為,這充分表明我國消費結構正不斷優化升級。
供給側方面,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行業,尤其是高端裝備製造業,對工業經濟運行形成強勁支撐,不僅推動工業增速回升,更助力結構持續優化。
近期,人形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産品加速“破圈”。郭麗岩&&,從其産量增速態勢,到其背後産業鏈“連點成線、集鏈成群”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到,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有望迎來産業化的曙光,從而為經濟運行提供更多新增長點。
外貿韌性持續彰顯,開放紅利加速釋放
上半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達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數據已明確展現出中國外貿的韌性,中國成為全球外貿體系中重要的穩定性力量,有潛力也有能力繼續保持外貿穩定增長。
周密提到,近年來,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復蘇動能在加強。這種動能加強結合了産業結構升級、數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新空間、新能源、新産業的發展,創造了新機會。從需求層面看,中國在全球有非常好的基礎,這也是外貿能夠發揮優勢的重要原因。
周密&&,中國正持續推動降低進口産品關稅,除了整體關稅下降以外,對許多最不發達國家實施100%稅目産品零關稅措施,這一擴大開放的做法使更多國家願意和中國建立更多貿易&&。中國正利用自身巨大市場,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機會。
對於下半年外貿發展,周密認為,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貿易關係正在加強。此外,中國在産品結構方面還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和拓展空間,國內進口也會更加多元化。一些機制性保障還在不斷探索,或將為企業創造更加有效的支撐,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保障貿易的可持續性。
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市場信心提升
談及金融領域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儘管面臨很大壓力和挑戰,但金融領域取得了很好表現。“去年9月24日和今年5月7日採取的兩輪金融政策,産生了積極效果。”趙錫軍説。
上半年,銀行間人民幣市場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從1月的1.86%下行至6月的1.46%;央行的另外一項工具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也從1月的2.16%下行到6月的1.5%。這些利率的下行從降低資金成本層面支持了實體經濟運行,支撐了經濟回穩向好。
同時,信貸結構也在不斷改善,面向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創金融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在加大,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量穩中有進、結構不斷優化,實現5.3%的增速背後,與財政、金融政策持續發力所帶來的支撐密不可分。
明明認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明顯上升,呈現前置特徵。例如,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從1萬億元升至1.3萬億元,其中對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支持力度從1500億元翻倍至3000億元;新增專項債4.4萬億元,增量部分會主要集中在地産收儲領域。
“政策的積極效果還表現在市場不斷回暖。以資本市場為例,自去年9月24日以來,市場總體持續回升,上證指數近期已來到3500點之上,這表明市場信心不斷提升,預期不斷改善,政策對市場起到了很強的支撐作用。”趙錫軍説。(記者 楊召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