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法催熱“青春經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8 07:58:3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新玩法催熱“青春經濟”

字體:

  新玩法催熱“青春經濟”

  ——“五一”假期青年消費熱潮觀察

  從沉浸式國風體驗、城市漫步打卡,到小眾運動社群、文創市集共創……今年“五一”小長假,青年正以全新的消費理念和玩法,重塑假日消費生態,催熱“青春經濟”。當青春的熱情點燃,他們不僅是消費者,更是新商業模式的創造者。

  從“看風景”到“玩沉浸”

  “五一”假期,在鸛雀樓景區,一場由年輕人主導的“詩啟盛唐·鸛雀尋蹤”沉浸式國風劇本游,讓這座千年名樓成為無數人心中的詩意聖地,5天吸引游客6.6萬人次參與‌,景區門票同比增長57.69%。游客不再只是拍照打卡,而是穿上漢服,化身“盛唐使者”,與“王之渙”“楊貴妃”“柳宗元”“王維”等歷史名人NPC對詩、習禮。00後大學生黃琳説:“這不是傳統旅游,而是一場大型真人RPG(角色扮演游戲)。”

  類似的新玩法在全國遍地開花:杭州的“西湖實景解謎”,將詩詞文化與AR技術結合,參與者通過手機解鎖隱藏劇情;重慶的“8D魔幻城市探險”,吸引年輕人組團在洪崖洞、李子壩等網紅地標完成光影互動任務;長沙的“文和友懷舊電競館”,讓游客在復古街機廳裏體驗80年代游戲的同時品嘗小龍蝦;上海崇明擦出“青春經濟”不一樣的火花,發布“上海市青年發展型城市崇明拓展區游學線路”,涵蓋生態研學、工業游學、農事體驗等特色路線。

  “年輕人要的不是‘觀看’,而是‘參與’。”某文旅策劃公司負責人&&,“沉浸式體驗的客單價是傳統景區的3倍以上,復購率超40%。”

  這個假期,飛盤、陸衝(陸地沖浪)、腰旗橄欖球等小眾運動從一線城市火到縣城。在成都麓湖生態城,每天有近百名年輕人參加“落日陸衝局”,滑板摩擦地面的聲音和歡笑聲交織成獨特的假日樂章。組織者“陸衝阿飛”説:“我們不是商業俱樂部,就是同好社群,但周邊裝備、教學、攝影等衍生消費很火爆。”

  運動社交的興起,帶動了相關産業。記者在小紅書&&看到,“五一運動打卡”話題瀏覽量居於高位,年輕人分享攻略、相約同行;在線下,北京某營地假期營收同比翻番,教練資源供不應求。與此同時,與營地配套的衍生産品,如定制滑板、限量版運動襪等周邊商品在得物等電商&&的銷量也大幅增長。

  “年輕人通過運動找圈子,圈子又催生消費。”體育産業分析師李鋒指出,“這種基於興趣的‘同好經濟’,黏性高、傳播快,正在重構傳統體育消費模式。”

  市集成青年文化“孵化器”

  作為社交屬性拉滿和沉浸式樂趣無限的存在,青年市集是聚集年輕人的一塊陣地。結合了當地特色的青年市集,不僅為年輕人提供了全新的互動體驗和新奇的創意商品,也讓青年對一座城市有了更強烈的歸屬感。

  “五一”假期,各大城市的青年市集成為創意聚集地。浙江省紹興市喊話全市青年,卸下朝九晚六的疲憊感,一起相約“越青市集”,在越城區上大路、柯橋古鎮和棠棣村,體驗傳統非遺與青年文創的融合,盡情感受星空露營和鄉野音樂會。浙江省金華市推出青年共富市集,設立在地原創品牌、共富工坊、愛心公益、在校創業大學生等攤位,青年攤位主理人用他們的方式,帶領大家一同“夢回”兒時的老街。

  類似的青年市集在全國範圍內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這些市集涵蓋了文創手作、非遺體驗、科技互動、生活美學等多個領域,青年可親身參與、動手實踐,全方位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市集已超越‘擺攤賣貨’,變成文化實驗場。”主理人小張介紹,許多攤位其實是年輕設計師的“首秀舞&”,讓他們能在測試市場反應後,再決定是否量産。

  “吃的是氛圍,買的是快樂”——這屆年輕人的消費決策更注重情緒體驗。“情緒消費”的興起催生了一系列新興職業,例如帶領游客探尋小眾歷史故事的城市漫步領隊,以及幫助客戶通過色彩搭配來改善心情的多巴胺穿搭顧問等。

  “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後,精神消費便成為新的藍海。”心理學家張薇分析,“如今的年輕人更願意為治愈、刺激以及歸屬感等無形體驗付費。”

  青年發展型城市熱迎“青春紅利”

  推動青春經濟發展,上海正走在前列。上海共青團於3月發布推進青春經濟的實施方案。該方案聚焦青年消費習慣、興趣導向的業態以及創業機會,結合青年崗位建功項目,融入青年中心·青年夜校的建設工作,着力打造青春經濟品牌,提高青年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助力全市消費升級與擴容,紮實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上海徐家匯,團區委集結轄區內的青年小店,一起點亮“青潮共創”聯盟,讓青春經濟成為服務青年的前沿陣地。

  全國青年發展型試點城市主動積極布局:廣東廣州&&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條例;山東濟南推動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促進條例列入地方立法工作計劃;浙江溫州&&溫州市青年發展促進條例,把“發揮青年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寫入其中。

  自新中國第一部全面促進青年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實施以來,把青年發展置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推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已成為鮮明政策導向和廣泛社會共識。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黃平指出:“城市競爭的下半場,是誰能更好地理解年輕人,為他們提供創作、社交、自我實現的舞&。”

  從“打卡式消費”到“深度參與”,從“物質滿足”到“精神共鳴”,年輕人的新玩法正重新定義經濟價值。這股“青春經濟”浪潮,不僅激活了假期市場,更預示着未來商業的無限可能——在那裏,消費不僅是交易,更是生活方式的共創。

  一位長期做青年現象研究的學者&&:“將青年視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資源,通過‘政策精準度+服務溫度+&&廣度’組合拳,將短期‘引流’變為長期‘留人’,可以預見,未來將進一步實現‘全生命周期青年服務’。”(記者 周圍圍)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