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5月6日電 題:起底新型保健品電話銷售詐騙
新華社記者朱國亮
警惕一種新型保健品電話銷售詐騙——詐騙犯罪嫌疑人冒充正規保健品公司客服、醫療專家,通過電話為購買過保健品的中老年人診療,一番忽悠後高價推銷藥品。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人民檢察院正在辦理的一起案件,揭開了該類詐騙黑色鏈條。
眾多中老年人被騙
“您好!是徐大爺嗎?”2022年5月,無錫市濱湖區85歲的徐大爺接到一家保健品銷售企業“健康指導老師”的電話。因為買過該企業的藥酒,效果還不錯,加之對方能報出自己的姓名、住址,徐大爺便放鬆了警惕。
對方主動詢問徐大爺使用藥酒效果如何、滿意與否,繼而通知徐大爺一個“好消息”:知名專家“李老師”當天將抽時間給全國20名患者電話會診,若徐大爺同意,她可替徐大爺報名。徐大爺同意後,對方便告知他,稍後“李老師”會給徐大爺打電話。
過了一會兒,“李老師”打來電話,很熱情地關心徐大爺的病情。一陣“電話會診”之後,“李老師”向徐大爺推銷三種藥,稱可治療高血壓和關節問題,保證藥到病除。
“我常收看電視台這位中醫專家的節目,一聽‘老師’聲音很熟悉也就沒有懷疑,最後還價到2500元成交。藥是用貨到付款寄遞過來的。”徐大爺説。
幾天后,快遞寄到,三種藥均用牛皮紙包裝,分別是“巴馬湯”“獨活寄生合劑”和“六味生脈片”。按劑量連續服用20多天,卻毫無效果,徐大爺才知道上當了。
犯罪嫌疑人高價銷售給中老年人的藥品。(濱湖區人民檢察院供圖)
無錫另一位老人劉阿姨也購買了“李老師”推薦的中醫藥包,服用3個月,不但沒有效果,原本好好的右腿反而開始抽筋。
2022年8月,公安機關在辦理另外一起詐騙案件時,意外牽出本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楊某。楊某到案後,主動交代了購買快遞信息並對老年人實施詐騙的犯罪事實。
經警方調查,全國有400余名中老年人遭遇這一騙局,被騙金額高達100余萬元。
從快遞信息中篩選詐騙對象
近日,濱湖區人民檢察院向記者詳細披露了楊某團夥的詐騙伎倆。原來所謂的“健康指導老師”、專家“李老師”都是詐騙犯罪嫌疑人冒充的,而詐騙所需的“精準信息”均來自快遞信息。
詐騙第一步是篩選詐騙對象。
濱湖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光輝介紹,楊某先是通過網絡論壇結識上家莫某,從莫某處批量購買各大快遞公司的快遞信息上萬條,其中包含客戶姓名、電話、地址、購買過的産品名稱、金額等信息;然後從中篩選出有心腦血管症狀等慢性疾病,購買過葛洪桂龍藥膏、龜蛇養生酒等相關保健品的中老年人,進而有針對性地詐騙。
“為提高篩選效率,有時我會自掏腰包先購買一單保健品,記下這款保健品的快遞單號、發貨人姓名。有了這兩樣信息,莫某就能將某段時間內與發貨方相關聯的所有快遞記錄賣給我。”楊某交代。
拿到快遞信息,楊某就讓業務員打電話給購買過相關保健品的中老年人,謊稱是保健品銷售企業的“售後客服”或“健康指導老師”。他們先問使用産品效果如何、是否滿意,再拋出專家“一對一”問診機會。如對方答應,就登記下來。
詐騙第二步是了解對方病情。
王光輝介紹,這一步由專家“李老師”來完成,目的是在電話問診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對方病情,為後續詐騙做好鋪墊。
專家“李老師”是由楊某本人模仿的。他先是在網上找到相關專家的講課視頻,反復觀看研究,然後壓低音調、放慢語速進行模仿練習,在電話問診中可以假亂真。
問診中,他先假意與客戶拉家常,詢問産品使用效果,然後一步步套取對方病情發展情況,後續有的放矢推薦藥品。
詐騙第三步是忽悠客戶高價買藥。
王光輝告訴記者,這一步還是由專家“李老師”完成,主要是誇大客戶病情,讓對方花高價買藥。
據楊某交代,在了解病人病情後,他就以專家口吻誇大病情,告知對方如不及時治療會更加嚴重,並舉上幾個自己治療過的案例。待對方信以為真,楊某便拋出治療方案:“可開一副針對性中藥,同時結合保健品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王光輝介紹,這些中藥成本不過幾十元至幾百元,楊某要價卻高達2000元至4000元。如遇還價,楊某就找理由適當減免,直到對方能接受。
詐騙完成後,楊某就委託相關藥業公司以貨到付款形式代發藥品。收貨後,楊某還會對客戶回訪;如對方反饋效果不好,會找藉口勸其繼續服用。個別“難纏”客戶提出質疑,楊某也會爽快地同意退款。這也是楊某得以行騙一年多才露出馬腳的原因。
網購&&、快遞公司須保護好個人快遞信息
不久前,濱湖區人民檢察院分別以詐騙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對犯罪嫌疑人楊某、莫某依法提起公訴,等待楊某、莫某的將是法律的審判。
“這起詐騙案中,犯罪嫌疑人能夠精準實施詐騙,關鍵在於提前獲取了被害人的基礎信息。”濱湖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郭曉傑説。
這並非濱湖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第一起類似案件。2022年10月以來,濱湖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以洩露快遞信息進行電話問診詐騙”相關案件3件17人,1500餘人被騙,涉案金額達1200余萬元。
目前,這些快遞信息究竟是如何洩露的、洩露源頭是誰,還有待進一步調查。
郭曉傑&&,網絡購物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提供個人基礎信息。相關監管部門要採取有力措施,督促網購&&、快遞公司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好個人快遞信息,不能任由不法分子販賣。
郭曉傑説,楊某不僅從上游購買快遞信息實施詐騙,還將買來的快遞信息“二次銷售”,非法所得高達10萬餘元。
辦案檢察官提醒,購買藥品要通過正規醫療機構,購買保健品則應認準“藍帽子”標識。選擇通過視頻、電話、網站等方式就診時,應提前核實清楚對方身份及資質,不要輕信非正規渠道的所謂專家電話問診,謹防各類連環詐騙。
濱湖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胡穎説,此案中,受騙老年人出於各種考慮均未選擇報警,無形中助長了犯罪分子的氣焰。建議子女給家中老人使用的手機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並開啟來電預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