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督促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設置不良貸款容忍度、建立健全盡職免責機制、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提高為民營經濟組織提供金融服務的水平,這為進一步破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持續引導商業銀行強化信貸供給,加大對民營、外貿等領域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確保小微企業融資實現量增、價降。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普惠金融司司長蔣平&&,2025年前兩個月,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03%,較2024年下降了0.33個百分點,2018年以來累計下降3.9個百分點。
記者了解到,浙江金融監管局為提升銀企對接效率,依託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建立“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專區”,連通省、市、縣三級210家銀行、9976個放貸網點、3.9萬名信貸經理的服務網絡,助力企業破解融資難題。同時,從“實地走訪+政策輔導”雙向發力,推廣無還本續貸政策,減少企業因不了解續貸政策而尋求資金中介周轉等情況,幫助企業節約轉貸成本。
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下,中小銀行通過豐富金融産品精準匹配企業融資需求。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嘉善農商銀行採用“應收賬款融資”搭配“小微成長貸”為嘉興景焱智能裝備技術有限公司投放300萬元貸款,這種組合式金融創新服務有效降低企業融資初期成本。該行副行長徐秋莉&&,這一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不僅體現了嘉善農商銀行對科技型企業的大力支持,也為其他民營小微企業提供了可行的融資參考。此外,還有一些銀行在服務企業融資過程中,聯合財政部門、農擔公司等,多渠道破解融資擔保難題。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自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啟動以來,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的推進,有力地消除了阻礙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的各種隱性壁壘,信用良好但缺乏抵押品的小微企業得以被納入銀行信貸服務範圍,這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截至目前,累計走訪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經營主體超過5000萬戶,授信超過10萬億元,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餘額近7萬億元。
此外,金融監管部門引導銀行機構開展行動,在便利企業跨境結算、規避匯率風險等方面滿足外貿企業資金需求。廈門國際銀行相關負責人&&,該行通過“跨境E站通”跨境綜合服務&&,幫助外貿企業利用線上化、自動化的功能進行跨境結算和匯兌業務的操作與管理。推出多元化的融資産品組合,包括境外貸款、跨境並購貸款等産品,滿足外貿企業短期資金周轉壓力。為降低企業的匯率套保成本,該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免除外匯衍生品保證金,有效減少外貿企業的資金佔用成本。
葉銀丹建議,未來銀行應繼續加大企業走訪力度,跟進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加大資源投入,提升服務水平,助力企業增訂單、拓市場,增強可持續經營的能力和動力。同時,要進一步簡化融資流程、探索創新多樣化的供應鏈金融等業務,推動更多小微企業降低融資成本。(記者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