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更具競爭力、經營策略更靈活、市場布局更多元,超3萬家參展企業“掘金”廣交會
從“中國第一展”看外貿發展新動能
4月15日至5月5日,第137屆廣交會在廣州分3期舉辦,參展企業首次突破3萬家。截至4月27日,本屆廣交會已有來自全球219個國家和地區的22.4萬餘名境外採購商到會,創同期歷史新高。
作為國際貿易合作的重要&&和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廣交會有着“中國第一展”之稱,被視為外貿發展的“晴雨表”。本屆廣交會上,中國企業面對貿易新形勢,在客戶群體、海外布局、營銷模式等方面積極求變,努力以更高的産品質量、更靈活的銷售策略拓展更大的市場。
中國“智造”現場圈粉
本屆廣交會上,“智能化”成為中國製造一個亮眼的新標籤。廣交會第一期以“先進製造”為主題,參展企業達11304家,其中,“新三樣”、數字技術、智能製造相關題材參展企業約3700家。眾多國內參展企業帶來的各種智能智慧新品,展現出中國企業在智能技術與産品領域的硬核實力。
4月15日廣交會第一期開展首日,在視源股份展廳,一款外骨骼機器人吸引了國內外多名採購商的注意力。“這款外骨骼機器人搭載了AI自適應算法,能夠通過分析使用者的行走步態、步頻、角度等參數,匹配出最適應使用者的行走模式。”現場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在智能穿戴展示現場,3位新加坡採購商進行了穿戴體驗,為進一步驗證外骨骼機器人對老年人的輔助行走能力,他們還現場邀請了一位坐著輪椅逛展的英國老年採購商,讓他擔任“産品測試官”。
“正常走路一個小時就會累,穿上這款産品後走三四個小時也不會感覺很累。”在對這款外骨骼機器人就地體驗後,這位英國採購商讚不絕口。
同日,一位逛展逛累了的中東採購商來到視源展廳,借用了這款“減負”裝備,因使用效果明顯,當即下單購買。據介紹,僅4月15日,便有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客商前來視源展廳諮詢。
“我們把廣交會當成是收集海外用戶需求的一個重要窗口,希望能與海外用戶面對面交流,以便研發出精準匹配海外用戶需求的明星産品。”視源股份首席戰略資源官段宇説。
緊跟市場多元布局
4月23日廣交會第二期開展首日,一名迪拜客商站在興發鋁業的展位門口,展位背景板上的世界第一高樓——迪拜的哈利法塔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我們公司是這座建築的鋁合金幕墻、型材的主供應商。”興發鋁業國際銷售運營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國內鋁型材龍頭企業,興發鋁業去年總銷量超80萬噸,年銷售額超188億元。當前,公司正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擴大客戶群體。
“除國內的7個生産基地外,我們還加速海外布局,目前,澳洲基地已接近建設完成,越南基地正在建設中。”上述負責人説。
同日上午,常州凱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簽下了在本期廣交會上的第一單——來自以色列的客商經過現場諮詢和考察,當即簽約兩個集裝箱的地板産品訂單。
“作為出口額佔比達到99%的企業,我們需要時刻緊跟國際市場動態。”公司總經理劉凱告訴記者,當前,一種新型環保的SPC地板受到國際市場青睞,企業把握市場趨勢,自主研發出抗菌、抗污、抗刮擦等新技術,附加到SPC地板産品上,進一步增強了産品的國際競爭力。
劉凱在現場以一款超大尺寸地板為例,向記者生動展示何為核心競爭力。“超大尺寸地板會遇到穩定性差、縫隙大、易變形等問題,而我們生産的該類産品,拼裝誤差在0.003毫米之內。”他&&,這得益於公司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改進設備功能、創新材料配方,而這些投入換來的,是穩定的“回頭客”和不斷增加的新客源。
“當前歐洲、南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對於我們的産品需求很旺盛,公司所有生産線處於‘滿開’狀態。”劉凱説。
“內外兼修”齊頭並進
面對變幻的國際局勢,一些以出口為主的企業通過內外銷相結合的新型銷售策略打開貿易新局面。本屆廣交會現場,不少參展商的展位挂上了“可內銷”標誌,眾多國內採購商積極進行貿易洽談。
廣交會參展企業瀋陽市盛霖巨森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寶軍&&,公司出口産品佔比75%以上,在出口轉內銷過程中,通過多個互聯網&&相繼打開市場。“去年我們依靠這種方法實現了近25%的增長,這對於我們這種傳統型行業來講實屬不易。”史寶軍説,公司同時也在積極布局南美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
在企業積極適應環境調整策略的同時,各地也密集&&一系列穩外貿促增長政策,鼓勵企業開拓多元市場、出口內銷“齊頭並進”,幫助企業降低風險,提升外貿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4月18日,“外貿優品中華行”廣東廣州站啟動儀式在廣交會上舉行,現場多家外貿企業與採購商達成意向合作協議,意向成交總金額超6.8億元。
當天,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與華潤萬家進行了合作意向簽約,首批合作商品外貿出口服裝於4月19日在華潤萬家龍崗布吉萬象匯店率先上市。
“這是我們打造‘外銷+內銷’銷售模式的一項嘗試。”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緒告訴記者,作為以外貿出口為主的企業,公司近年來一方面持續開拓“一帶一路”、中東國家的客戶群體,同時在非洲、東南亞建立生産基地,降低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加大內銷力度,在廣州番禺建成了數字化的智能工廠,可實現智能排産,更加適應國內電商市場的需求。(記者 趙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