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4月29日電(記者張新新、衛韋華、肖艷)在能源電力供需格局持續演變的新形勢下,電力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作為我國“西電東送”的主力軍,雲南省秉持資源經濟與能源産業“一盤棋”的戰略布局,加速推進能源全産業鏈建設,為綠色能源強省建設提供支撐。
雙輪驅動破解“三缺”矛盾
記者在雲南多地調研時發現,缺電、棄電和調節能力不足,這個被電力從業者稱為“三缺”困局的現象較為普遍。這導致部分用電地區出現“中午電力過剩、晚上供應不足;晴天電量富餘、陰天供電緊張”的結構性矛盾。
截至2024年底,雲南新能源裝機突破5400萬千瓦。然而,調峰能力的短板使得全年電力短缺與時段性消納困難的問題並存。
雲南能投集團在曲靖白水、楚雄大姚建設兩座總規模400兆瓦的共享儲能電站,將於2025年5月建成投産。這些“巨型充電寶”可在用電低谷時儲電、高峰時放電,預計每年減少棄風棄光電量超5億千瓦時。此外,安寧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利用地下鹽穴存儲壓縮空氣發電,這種“非電池”儲能技術突破地理限制,為山區新能源消納提供了新思路。
圖為雲南能投建設的大姚光伏項目(雲南能投供圖)
智能調度系統作用重要。雲南能投新能源遠程集控中心的大屏上呈現着37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的實時數據,2.6萬個傳感器構成的監測網絡可精準捕捉每一片光伏板的發電效率。通過AI算法預測未來72小時天氣變化,系統可自動優化發電計劃,預測準確率提升至92%。
“我們正在打造‘風光水儲’一體化基地。”雲南能投集團戰略部負責人王超&&,通過參股優質水電項目、建設多能互補基地,雲南能投已形成790萬千瓦控股電力裝機,其中風電、光伏佔比達46%。雲南能投計劃2025年新增新能源裝機超600萬千瓦,構建起“午間光伏頂峰、夜間水電調峰”的協同體系。
圖為雲南能投馬龍風電場(雲南能投供圖)
綠色轉型重塑火電基因
我國煤電發電量在總發電量中的佔比接近六成,承擔超七成的電力頂峰任務,仍是電量供應和靈活性調節的主力電源。
在此背景下,煤炭綠色開採和使用,對能源電力保供意義重大。在雲南紅河電廠,700兆瓦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機組供電煤耗僅為265克/千瓦時,比傳統機組降低15%;年減排二氧化碳50萬噸,相當於種植270萬棵樹。
煤炭産業的綠色轉型不止於發電端。走進先鋒煤業礦區,黑色煤矸石堆旁是9500平方米的苗圃基地,12萬株苗木構築起“地下採煤、地上造林”的生態屏障。通過“邊開發、邊保護、邊治理、邊綠化”的“四邊”模式,礦區可綠化區域實現100%覆蓋,其經驗入選雲南省“綠色國資”典型案例。
智慧化改造讓傳統礦山煥發新生。在小龍潭布沼壩露天礦,無人機正在執行三維測繪任務,地表形變監測精度達到毫米級;煤炭産業集團5個智能化採煤工作面中,液壓支架自動跟機率達到95%。這些技術突破使煤炭資源綜合回收率提升至90%,採煤機械化率實現100%。
圖為小龍潭綠色礦山(雲南能投供圖)
“煤電與新能源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互補共生。”雲南能投集團投資部部長趙婷説,曲靖電廠採用“兩個聯營”模式,既配套建設光伏電站,又預留二氧化碳捕集接口,未來可通過“煤電+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實現近零排放,為煤電轉型提供過渡方案。
數字生態激活發展勢能
雲南能投集團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説,2024年雲南能投推進19個重大專項,科技創新、數字化賦能取得標誌性成果,新增國家級重點“小巨人”和省級專精特新、綠色工廠、知識産權示範企業9戶,信息公司“工業互聯網一體化安全生産服務&&”入選全省工業互聯網示範&&。
生産端的變革十分直觀。紅河電廠的“智慧火電”系統,通過3000多個測點實時優化燃燒參數,使鍋爐效率提升1.5個百分點;永寧風電場應用無人機巡檢,單次作業可識別32類設備缺陷,使運維成本下降40%。這些技術突破的背後,是雲南能投與雲南高校共建“智能裝備聯合實驗室”,以及每年超3億元的研發投入。
流通領域的數字化同樣精彩。“煤炭集採集銷&&”上線後,交易周期從15天壓縮至72小時,物流空駛率降低28%。“雲能集鏈”電商&&整合2000余家供應商,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合同存證、質量溯源,年降低交易成本超1.2億元。
數據要素的價值正在釋放。能碳管理&&整合電力、物流、製造等板塊的碳足跡數據,構建起覆蓋全産業鏈的降碳模型。在近期完成的綠電交易中,系統精準測算出每兆瓦時綠電的碳減排量,幫助化工企業獲得國際客戶認證,單筆訂單溢價達10%。
雲南能投集團科創中心負責人張明宇&&,雲南能投正向“智慧能源企業”躍遷,為全國能源轉型提供“雲南方案”。(參與調研:王小璐、戴溪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