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會在成都召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5 09:40:50
來源:新華網

第九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會在成都召開

字體:

11月21日,第九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會在成都舉辦。本屆大會以“錦繡天府·非遺新生”為主題,着力研討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現代時尚設計、高等教育體系進行系統性融合,聚焦現代設計價值轉化與市場應用,重點傳播高校非遺人才培養的成功模式,在巴蜀大地上共同叩響紡織非遺通向未來的宏偉篇章,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主題發言:高端視角下的非遺傳承與創新  

原文化部人事司司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雅芳以《保護傳承非遺 推動紡織業發展》為題,介紹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主要情況。她指出,近年來,非遺保護使許多紡織非遺傳統技藝得到傳承和發展,紡織非遺實現了從“搶救性保護”到“活化傳承”轉變。針對今後紡織非遺傳承和保護,她建議要深入挖掘和研究傳統紡織技藝、開闊思路勇於創新、讓産品符合市場需求、提高打造品牌的能力。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在《教育賦能非遺傳承,人才驅動創新發展》主題講話中&&,國潮從山間清泉匯成江河奔涌,非遺文化從歷史深處走向時代前沿,成為紡織行業提升文化軟實力、構建新質生産力的新動力。

蜀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德芝&&,蜀繡的創新是針法、技藝、展陳、裝裱等多維度的創新,要讓AI成為賦能蜀繡設計的強力教練,而不是創作的拐杖,蜀繡的創新體現在題材與表現力的創新,跨界合作、IP授權等多方面,要融入新的審美、新的設計理念。

院校推介:紡織非遺與現代教育的深度耦合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孫銳結合成都紡專在紡織非遺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具體實踐與創新探索進行了推介。多年來,成都紡專立足國家戰略,勇擔紡織非遺創新時代使命,通過整體系統謀劃,構建紡織非遺傳承創新完整生態以及融入育人體系、賦能産業發展,推動創新轉化的紡織非遺傳承創新的三維實踐路徑,打造了課程有非遺、實踐有平台、産業有聯動、創新有技術的紡織非遺傳承創新的協同生態。未來,學校將依託重點實驗室推動非遺與專業教育從融合向融通升級,加強與各大科研單位、院校、企業合作,共享資源、共拓市場、共促轉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非遺在數字化、智慧化、國際化中煥發出更強的生機。

專題對話:人才培育與織錦振興的創新路徑

“培養非遺人才,創新教育模式”專題對話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孫淮濱主持,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會長紀曉峰,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蜀繡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朱利容,武漢紡織大學教授葉洪光,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原院長、教授金惠,雲南經濟管理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段智毅,探討了如何推動非遺教育突破傳統模式,構建跨學科、項目化的教學體系,培養兼具技藝功底與創新思維的新時代傳承人。

隨後舉行的“織錦傳承發展的新路徑”專題對話由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紡聯非遺辦主任華珊主持。浙江理工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祝成炎,織繡技藝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四川省文旅重點實驗室織造技藝非遺研究中心(蜀錦研究中心)負責人、省級蜀錦大師馬德坤,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南京雲錦博物館館長簡名偉,四川安娜凱瑟莉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勇,圍繞織錦技藝的數字化保護、品牌化運營與國際化傳播與産業化發展等展開深度交流。

本次大會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探討,匯聚行業、教育、科技與市場多方力量,明晰了紡織非遺在新時代的發展方向。未來,紡織非遺的發展將以教育夯實傳承根基,以科技激發創新活力,以産業拓寬發展路徑,讓千年紡織文明在當代社會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大會之餘,與會嘉賓深入調研了成都錦門錦繡基地園區,以更廣闊的視野,為蜀錦蜀繡這兩項承載千年歷史底蘊的傳統工藝勾勒出絢麗未來。當前,錦門正貫徹落實成都市推動蜀錦蜀繡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文件精神,努力打造中國·天府錦繡絲綢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蜀錦蜀繡産業核心基地,已形成集研發、定制、工坊、展示、秀場等於一體的産業生態。

【糾錯】 【責任編輯:紀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