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粧企業又迎來一波上市熱潮。
2025年以來,美粧企業IPO可以用“前仆後繼”來形容。3月,國貨護膚品牌穀雨啟動A股上市輔導;5月,國貨高端護膚品牌林清軒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6月,植物醫生向深交所主板遞交IPO申請;8月,已在上交所上市的珀萊雅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發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掛牌上市,10月,珀萊雅股份發布關於第四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決議的公告,董事會審議通過《關於公司發行H股股票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議案》,該議案需提請公司股東會審議。9月,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自然堂)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主板掛牌上市。
在美粧行業從“流量競爭”轉向“價值深耕”的變革下,上市能否成為企業向上躍升的跳板?面對上市後更加透明的經營管理,企業能否實現破局突圍?
業績增速承壓 以上市謀求“第二增長曲線”
當下,中國美粧市場迎來全新的競爭格局,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從渠道驅動轉向品牌驅動。激烈的競爭態勢下,美粧企業業績增長面臨壓力,不少美粧企業選擇通過上市尋找發展突破口。如珀萊雅股份近年來業績增速放緩。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別為63.85億元、89.05億元、107.78億元,2022年至2024年增速分別為37.82% 、39.45%和21.04% 。
同樣,上市啟動“遲緩”的自然堂也面臨營收增速遲緩的境遇。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自然堂收入分別為42.92億元、44.42億元、46.01億元,2023年及2024年增速分別為3.49%、3.58%。其中,2024年,公司營收雖創下新高,但歸母凈利潤卻從3.03億元大幅降至1.9億元,降幅超37%,出現“增收不增利”。
面對增速放緩,美粧企業希望通過上市來獲得發展動力。2024年毛戈平化粧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毛戈平)正式在港股掛牌上市,上市後業績表現亮眼。財報數據顯示,毛戈平上半年實現營收25.88億元,同比增長31.3%;實現凈利潤6.7億元,同比增長36.1%。毛戈平上市後的發展曲線為美粧企業提供了案例參考,通過上市來募資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發展實力。
自然堂在招股書中&&,IPO募資擬用於多個方面,包括加強銷售渠道的DTC能力,提升線上線下銷售網絡的協同效應;豐富多品牌矩陣,增加品牌曝光度;投資研發及産品開發,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擴大海外市場業務,建立國際品牌知名度,提高海外市場滲透率等。
珀萊雅股份公告稱,赴港上市的募資將用於研發與産品創新、品牌建設與品類擴展、智能製造及供應鏈能力提升、全球化布局、策略性地尋求潛在投資和收購機會等。“港股上市有更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對於推動珀萊雅股份的家族化企業管理模式優化,銜接國際資本市場,提升國際知名度有助力。”
美粧企業以股市為&&進行破局,尋求新的增長空間。東吳證券消費零售行業首席分析師吳勁草&&,美粧企業IPO對其品牌力的加強有重要作用,公司上市並非只是融資需求,更重要的是構建公司在市場上的形象。
張毅&&,美粧企業上市熱潮成為美粧行業加劇分化的信號。“包括功效護膚、彩粧等細分領域在內,美粧行業仍然還有20到30個百分點的增幅。同時,當下市場寡頭格局還未形成,上市潮的本質是美粧企業在品牌建設、營銷推廣和資本融合等方面在加速推進和突圍。”
重營銷輕研發 諸多挑戰待破解
美粧企業以上市謀求新的發展空間,但其存在的“重營銷輕研發”“大單品依賴症”等問題仍待破解。
對國貨美粧而言,科研實力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競爭力的高低及穿越周期的能力,然而縱觀啟動上市的美粧企業,都存在“重營銷輕研發”的問題。
如自然堂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銷售和營銷成本分別為24.45億元、24.06億元以及27.17億元,佔收入的57.0%、54.2%和59.0%。而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卻在逐年降低。2022年研發費用率為2.8%,2023年為2.1%,2024年為2%,2025年上半年為1.7%。2022-2025年上半年累計投入3.48億元。
林清軒招股書則顯示,2022至2024年,其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5.09億元、4.86億元、6.89億元,分別佔營收的73.66%、60.37%、56.86%。其中,公司營銷費用呈增長趨勢,分別為2.08億元、1.87億元和3.65億元,分別佔同期總營收的30.1%、23.23%和30.17%。而2022至2024年其研發成本分別為0.21億元、0.20億元和0.30億元,分別僅佔同期收入的3.05%、2.45%和2.51%。
張毅指出,美粧企業能否加大科研投入,增強科技力將影響其能否獲得資本青睞。“美粧企業上市後將倒逼企業改變過去重營銷輕研發的格局,通過加強研發滿足投資者對企業長期發展的要求。”
此外,業績的成長性也是美粧企業上市面臨的硬考題,高度依賴大單品、主品牌是企業發展另一隱憂。
如自然堂招股書數據披露,2022至2024年,自然堂品牌收入分別為40.6億元、42.6億元、43.89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4.6%、95.9%、95.4%。而旗下珀芙研、美素、春夏及己出等品牌營收佔比尚不足10%。
面臨同樣境遇的還有林清軒,儘管林清軒旗下産品涵蓋水、乳液、霜等眾多品類,但精華油一直是其收入最高的品類。招股書顯示,公司目前有188個SKU,截至2024年12月31日,林清軒山茶花精華累計銷量突破3000萬瓶。2024年全年營收12.09億元,精華油的銷售額達4.48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達到37%。除面霜和面膜外,其他品類營收佔比逐漸下降。
除依賴單品外,林清軒還因虛假宣傳被多次處罰。今年2月,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公示信息顯示,林清軒在北京富力廣場購物中心的門店廣告燈箱牌上使用了“林清軒山茶花抗老修護專家”的廣告宣傳字樣,被認定為虛假宣傳,罰款2.1余元。而這不是其首次因虛假宣傳被罰,早在2021年,該品牌就因宣傳“修復肌膚屏障”被上海浦東新區市監局罰款5萬元。
張毅&&:“企業的成功不是以上市為標誌的,上市只是企業開啟了新的競爭格局或者新的階段而已。在業績、合規等多方壓力之下,企業要有足夠的長期作戰的預期。”(記者 楊瑩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