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邁向“世界硅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4 10:26: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星火”燎原邁向“世界硅都”

字體:

  “星火”燎原邁向“世界硅都”

  江西永修“工業味精”産業集群成長記

  永修是中國有機硅工業的搖籃。歷經近六十載深耕,永修構建起從硅原料、單體合成、中間體到深加工産品的完整産業生態

  站在新發展階段,永修正向着“世界硅都”的目標加速邁進,奏響從産業集群向産業高地跨越的發展強音

  晨起擠上牙膏,綿密膏體順着牙刷順滑鋪開;上班前擦凈眼鏡,鏡片遇熱氣不起霧、日常刮擦不易花;通勤路上,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包在高溫潮濕環境下穩定工作;無影燈下,維繫着生命體徵的人工心肺機精密運轉;千里之外,攝影師在極寒之地捕捉星光,相機鏡頭無懼低溫、密封不滲……有一種材料,雖不常現身於&前,卻支撐着現代生活的高效運轉。

  它,就是有機硅。作為一種性能卓越的功能性材料,有機硅只需少量添加,便能顯著提升産品的柔韌性、穩定性與耐久度。因此,它被稱為“工業味精”,一如烹飪中那畫龍點睛的一抹鮮味,激活整個系統的潛能。

  小到一滴膠水、一塊按鍵,大到飛行器的密封系統、光伏組件的封裝材料,有機硅以其耐高低溫、絕緣、抗氧化等特性,廣泛運用於電子電氣、建築能源、化學化工、紡織皮革、個人護理等眾多領域。它從不張揚,卻是産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引人注目,卻一次次為産品性能提升注入關鍵力量。

  而在中國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版圖上,這粒“工業味精”的産業傳奇,正與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緊密相連。

  這裡是中國有機硅工業的搖籃。上世紀60年代,星火化工廠(現江西藍星星火有機硅有限公司)在永修落地生根,為這片土地點燃了有機硅産業的“星火”。歷經近六十載深耕,永修逐步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構建起從硅原料、單體合成、中間體到深加工産品的完整産業生態。

  截至目前,永修有機硅産業集群已匯集上下游及配套企業170余家,開發有機硅産品1300余種,覆蓋有機硅單體、硅油、硅橡膠、硅樹脂、硅烷偶聯劑等品類,應用領域延伸至新能源、醫療健康、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端賽道,成為全國有機硅産業集聚度高、産業鏈完整的核心區域之一。

  站在新發展階段,永修不再止步於“有機硅原料輸出地”的定位,而是向着“世界硅都”的目標加速邁進。通過創新提質、聚鏈成群,讓有機硅這粒“工業味精”持續釋放能量,奏響從産業集群向産業高地跨越的發展強音。

  荒灘立廠鑄就産業根基

  在江西永修星火工業園的展覽館裏,原星火化工廠員工廖洪流手指輕撫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畫面中,幾位身穿藍色工裝的工人正各自忙碌,有人站在佈滿儀器的操控墻前,緊盯萬噸有機硅裝置的運行情況,有人坐在堆着文件的長桌旁,專注記錄生産數據。“這是有機硅合成生産控制室,當時我就坐在這張凳子上。”廖洪流介紹。

  時間拉回到上世紀80年代,國家為打破國外有機硅技術壟斷,在水資源充沛、臨江靠路的永修建設國內首套萬噸級有機硅工業性試驗裝置。工人們在荒灘上搭起臨時工棚,靠人工記錄生産數據,用最原始的方式,邁出中國人自主生産有機硅的關鍵一步。

  “剛來時,腳下荒草沒膝,風一吹草就鑽進褲腳。每天通勤60多公里,天不亮就得往工廠趕。條件十分艱苦,設備也很簡陋,但大夥兒都憋着一股勁,要在這片荒地上幹出樣來。”回憶起初到星火化工廠工作的日子,在有機硅行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廖洪流感慨萬千,“我們從認設備、記參數這些最基礎的學起,一點一點試、一步一步改,就盼著把咱中國的有機硅産業做大做強!”

  “參加萬噸有機硅試車那會兒,我負責操作除塵塔。塔裏一堵塞就得清理,裏面的物料帶有腐蝕性,搶修時必須裹緊防腐蝕裝備,稍不留神就可能出事。可沒人退縮,大家幹勁特別足,常常整夜整夜連軸轉,根本顧不上累,更沒把危險放在眼裏。”廖洪流回憶。

  他清晰記得那個載入歷史的時刻:經過百名專家會診、技術全面升級後,萬噸有機硅生産裝置一次開車成功,實現規模化生産,剎那間,車間裏爆發出歡呼聲。

  那一天,永修星火化工廠有機硅實現了從“0”到“1”的艱難突破,為中國有機硅産業發展奠定重要基石。高強度的工作和精神壓力驟然釋放,廖洪流在夜班結束後,從早上10點一覺睡到第二天傍晚6點,整整32個小時。

  “醒來時,窗外天都黑了。”他微微一笑,“但我知道,咱們豁出勁兒闖的這份事業,總算見着亮、有了盼頭。”

  此後數十年,永修有機硅産業邁入快車道。1999年,星火化工廠利用較少資金,依靠自有技術將原有萬噸級有機硅裝置擴建到年産2萬噸。2007年,星火化工廠新建年産10萬噸有機硅項目建成投産,成為國內首家有機硅年産能力達20萬噸的企業,躋身世界五強行列。2010年,永修有機硅産業園正式掛牌,依託星火化工廠的産業基礎,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企業入駐,從“一家廠”變成“一個集群”。

  産業的蓬勃發展,喚醒了曾在此耕耘的“追硅人”心底的鄉情。看著永修的蛻變,廖洪流心裏有了新想法:要帶着更前沿的技術,為有機硅産業再添把勁。

  2003年,廖洪流赴華南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門心思鑽研高端有機硅材料。求學的日子裏,他從沒放下對永修有機硅産業的關注。産業鏈延伸了多少、園區配套升級了哪些,每一點變化,都讓他歸鄉創業的心思更堅定。

  2006年,廖洪流取得博士學位。面對沿海城市優厚的薪資待遇與先進研發&&,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永修。“在外求學期間,我常常想起在星火化工廠奮戰的日夜。如今這裡有了這麼好的産業基礎,我沒有理由不回來。”帶着求學期間積累的研發成果,廖洪流在永修創辦了江西海多有機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從車間技術員到企業掌舵人,他的回歸不僅是個人職業生涯的“再出發”,更是永修有機硅産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提升”的生動縮影。

  “過去,我們只能生産基礎原料。如今園區裏既有新能源汽車硅膠部件企業,也有醫用硅膠導管生産線,更有高端電子封裝材料製造商。”漫步在昔日的荒灘上,看著標準化廠房鱗次櫛比,研發中心燈火通明,年輕人熟練操控着自動化設備,廖洪流感慨:“曾經,我們不敢想象永修的有機硅能走向全國、遠銷海外。這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步步長大成才。”

  從幾間廠房成長為集聚170余家企業、年産值超200億元的“國家新型工業化有機硅産業示範基地”;從依賴國外技術到自主突破多項關鍵工藝、掌握全産業鏈核心能力……永修有機硅的漫漫征程,是中國化工新材料産業從追趕到並跑的有力印證,而像廖洪流這樣的建設者,正是這段歷史最生動的見證者與書寫者。

  “店小二”式貼心服務引鳳來棲

  “王局,萬分感謝!發票已經開出來了!”2024年12月31日20時30分,江西永修行政審批局局長、營商環境直通車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敏的手機上,彈出了某有機硅企業負責人黃先生的消息。

  就在3小時前,黃先生還在為廠房建設發票開具事宜急得團團轉。合作的施工方因年底財務結算,遲遲未能開票,若無法在當日完成手續,企業將錯過年度資金結算節點。接到求助後,王敏立即通過營商環境直通車&&稅務部門與施工方,短短幾個小時就幫助企業解了燃眉之急。

  這樣的服務場景,對於王敏來説似乎是家常便飯。記者周六&&王敏預約採訪時,她正駐守企業,與施工方和設計方一同排查施工過程中地面開裂的原因。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家事,24小時不打烊,這是永修縣委縣政府對服務有機硅企業的核心要求。從項目落地前的審批提速,到建設中的難題攻堅,再到投産後的賦能升級,永修通過“穿透式全生命周期幫扶”,以務實舉措打造營商環境服務高地,為有機硅企業紓困解難、保駕護航,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持續為産業集群壯大注入“加速度”。

  “原本以為至少得等200多天,沒想到一次申請、從開始規劃設計到拿證動工僅用了3個月時間!”回憶起企業擴産審批時的經歷,江西宇創化工集團總經理徐文仍難掩激動。該集團在永修縣星火有機硅工業園投資10億元建設的宇創有機硅項目,2024年1月啟動,原本計劃2年建成,最終僅用1年便實現投産,時間縮短了一半。從最初租賃廠房到果斷購地建廠,徐文坦言,讓他下定決心的,正是當地良好的營商環境。

  有機硅項目建設涉及土地證、用地規劃許可證、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等多個環節,以往串聯辦理需企業反復提交材料、多次跑辦,審批周期長達200天以上。為破解“項目等審批”的痛點,永修縣行政審批局創新推出“超級並聯”審批模式,將4個核心證件辦理與5項關聯事項整合為“一件事”,組建專業代辦隊伍,實現“企業一次申請、部門同步審批、證件並聯核發”。

  “我們不僅減環節,更幫企業捋流程。”王敏介紹,針對有機硅企業普遍存在的“不懂流程、怕走彎路”問題,永修縣組建了一對一幫扶專班,企業簽約後,專班立即上門梳理全流程事項,明確所需材料清單,甚至代跑代辦所有手續。數據顯示,相關措施實施以來,永修有機硅項目審批時間壓縮70%以上,涌現出一批“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産”的典型案例。

  宇創有機硅的成長軌跡,正是永修審批改革賦能企業發展的鮮活寫照。從2020年租賃廠房生産,到2024年通過“超級並聯”快速拿地建廠,今年前8個月企業産值已突破1億元,産品也從基礎硅油拓展至高端硅橡膠領域。“審批快、服務好,我們才有更多精力搞生産、拓市場。”徐文説,目前他正在籌備二期項目,計劃引入更先進的有機硅深加工生産線,“扎根永修,我們有信心把産業做得更大!”

  “每天發電成本3000元,再不通電,項目就要延期了!”2024年5月,江西振林新材料公司項目建設現場,項目負責人林先生看著閒置的設備急得上火。由於項目用電需接入高壓線路,涉及上級供電部門審批,手續辦理進度滯後於施工計劃,企業只能靠發電機維持臨時用電,成本高、效率低。

  情急之下,林先生撥通了永修縣營商環境直通車指揮部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柴志委的電話。接到訴求後,柴志委第一時間對接縣供電公司、幫扶單位涂埠鎮,組建專項協調組,協調推進報裝、現場勘查、供電方案等,最終僅用一週就完成了審批流程,及時為項目接通工業用電。“通電那天,工人們都很高興,感覺項目推進的堵點一下子通了!”林先生説。

  在永修,營商環境直通車不僅是一條熱線,更是服務有機硅企業的“快速響應通道”。針對有機硅産業生産周期長、技術要求高、配套需求多的特點,永修建立起“問題收集—分類交辦—跟蹤督辦—辦結反饋”閉環機制,企業遇到用地、用電、融資等問題,均可通過營商環境直通車“一鍵求助”,由縣委縣政府高位推動解決。

  江西佰特硅業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建設二期有機硅單體生産線時,因資金短缺面臨停工風險。企業通過營商環境直通車反映訴求後,永修縣委書記秦嶺牽頭調研,發現園區內不少有機硅企業存在類似融資難題。為此,永修縣聯合九江銀行創新推出“有機硅産業貸”,突破傳統貸款模式,採用純信用貸款方式,單個企業最高授信額度達3000萬元,具有利率低、無抵押、無還本付息、審批快等特點,幫助企業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目前,已為全縣30家企業預授信5.3億元,發放貸款1.58億元。

  “把企業家當家人,把企業事當家事。”這是永修服務産業發展的不變初心。今年以來,永修新引進項目106個,同比增加33個,其中有機硅項目36個,同比增加21個,均創歷史新高。永修以“壓倒一切”的決心服務有機硅産業,用“店小二”式的貼心服務,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扎根這裡、發展壯大。

  數智賦能勾勒“世界硅都”新圖景

  走進江西藍星星火有機硅有限公司,巡檢人員僅需佩戴定位卡,攜帶一部防爆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各項點巡檢及共享安全動態軌跡。全流程自動化智能製造生産線裏,機器人設備全速運轉,中央控制室內DCS系統屏幕上,“蚯蚓盒子”正將各項複雜生産參數用大數據算法精準調控。從投料到産出再到包裝、存儲,全流程自動化運作。這是永修有機硅産業向“新”而行的鮮活注腳。

  數字化轉型,正從“可選項”變為“必答題”。永修率先破題,推動數字化技術向全産業鏈覆蓋。江西藍星星火有機硅有限公司數字化部負責人高星介紹,公司以綠色智能工廠為目標,建成5G為基礎的全數字工業互聯網&&,實現“人、機、料、安、環、質、管”全流程數字化升級,極大優化了人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通過數字化轉型,已開發有機硅數字化應用場景15個,輸出模塊化産品23個,並推廣至星火航天、麥豪化工等20余家企業使用,成功獲評工信部5G全連接智能工廠。

  針對企業“不願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共性難題,永修精準施策,組建起由中國信通院江西研究院與電信、移動、聯通等運營商組成的專業服務團隊,為全縣232家製造企業開展全覆蓋診斷,開出“一企一策”改造方案。截至目前,診斷全面完成,168家企業簽訂數轉合同,不少企業獲評江西省級“小燈塔”“數智工廠”,數字化梯隊正在成形。

  “去年我們申報‘小燈塔’數字工廠,實現環保監測、人員定位智能化管理,安全事故率顯著降低。”徐文&&,數字化不僅提升效率,更讓企業在質量管控上具備了與國際巨頭同&競技的底氣。

  這份底氣,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競爭力。永修企業生産的甲基乙烯基硅油、有機硅橡膠等産品,不僅通過陶氏、巴斯夫等國外企業的嚴苛認證,每年為其供應價值數千萬元的原料,更實現了對歐美産品的國産替代。“我們的産品質量對標國際水準,價格低10%,在出口市場佔據重要份額,今年前8月出口額達7000萬元。”江西麥豪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宋裕説。

  在奧聖鹼業化工廠,有機硅單體副産物經特殊工藝“化身”水處理藥劑,反哺園區企業用於污水處理,形成“副産物—再利用—終端治理”的循環閉環。“我們消化了星火産業園80%的副産酸,既治污,又增效,真正‘變廢為寶’。”奧聖鹼業化工廠總經理曾為為介紹。

  永修始終將綠色作為産業生命線,嚴格執行環保准入,推動企業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園區內,企業間物料互供、能源梯級利用,形成“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內循環。星火有機硅的副産酸,成為下游企業生産凈水劑的原料,凈水劑又服務於園區污水處理,實現閉環運行。“通過循環經濟,園區固廢處置率達100%。”永修縣雲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戴立立&&。

  綠色轉型也成為開拓市場的“通行證”。近年來,永修企業紛紛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産品憑藉環保優勢進入全友、顧家等知名傢具企業供應鏈,用於生産環保型乳膠床墊、慢回彈枕頭等。“消費者對綠色産品需求高漲,我們的有機硅發泡劑無甲醛、透氣性好,去年國內銷售額實現逆勢增長。”宋裕説。

  産業要走向高端化,創新是關鍵因素。為破解本地企業研發能力弱、高端人才短缺的瓶頸,永修主動出擊,在江西省率先成立縣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專注開展有機硅等重點領域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今年8月,永修縣與杭州師範大學有機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合作,落地建設九江分中心,短短10天本地四家企業與杭州師範大學達成技術合作協議,合同金額175萬元。此外,永修縣與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研究所、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等眾多有機硅領域知名院校開展合作、共建共享,讓在地企業享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紅利。

  “&&不僅解難題,更把高校的好技術‘引進來’。”宋裕介紹,公司依託與高校院所搭建的合作橋梁,成功攻克低揮發有機硅表面活性劑難關,打破進口依賴。目前産品已量産,年訂單近1萬噸,毛利超25%,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依託有機硅創新研究院,永修還成立了江西省有機硅産業協會、江西省有機硅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先後搭建有機硅化工實訓基地、有機硅檢驗檢測中心、有機硅中試基地、有機硅産業大腦等公用産業促進&&,通過産品孵化、中試檢驗、技術研發、檢測認證、人才培訓、綠色轉型等,幫助企業將傳統製造能力轉化為高附加值服務輸出,實現從“賣産品”到“賣服務+解決方案”的升級,推動産業從“集聚”走向“智慧”。

  如今的永修,正以有機硅為核心,錨定“全國有機硅新材料創新高地”目標奮力前行。去年以來,投資30億元的星火有機硅“鳳凰”項目等44個有機硅項目建成投産,投資20億元的百利合等58個有機硅項目開工建設。園區企業不斷開發有機硅新産品,高導熱硅膠、醫用級液體硅橡膠等20余項産品打破國際壟斷,大幅降低了産品單價。今年1-8月,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3%,位居九江市第二……永修有機硅産業正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

  對於未來,秦嶺充滿期待:“有機硅産業仍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期。我們將錨定‘壓倒一切抓有機硅’,堅持數字賦能、綠色引領、創新驅動,推動三化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地讓永修崛起為全球有機硅産業版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極。”

  秦嶺&&,下一步,永修將聚焦創新、數智、綠色三大方向持續發力,深化産學研合作以突破更多高端技術、做強産業創新&&,拓展數字化應用以提升全産業鏈效率,優化循環經濟體系以鞏固綠色優勢,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有機硅産業高地。

  從産業鏈協同到數字賦能,從綠色轉型到高端突破,永修有機硅産業的轉型實踐,為縣域傳統産業升級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永修方案”。在新質生産力加速培育的今天,永修正以有機硅為筆,飽蘸智慧與汗水,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新篇。(記者 張曉雨)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