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怎麼就掉隊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4 09:24:21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匹克怎麼就掉隊了?

字體:

“不寫檢討就停薪?”

一場始於9月的降薪風波,將昔日國産運動品牌巨頭——匹克,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匹克,1989年發源於福建晉江,創立早於安踏。在20世紀九十年代就憑藉籃球裝備打出名氣,一路成長為國內頭部運動品牌,甚至一度被譽為“晉江鞋王”。

但如果不是這次勞資糾紛,它已經很久沒在大眾視野中這麼刷屏了。

降薪前發生了什麼?

在匹克員工的視角裏,降薪是突然發生的。

9月15日是匹克的發薪日,一些匹克員工發現他們的工資被扣減。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匹克此次降薪並沒有書面通知,在發薪前四天才口頭告知。一名匹克員工向有意思報告提供了一份落款為9月12日的“薪資調整通知”文件,上面明確寫着薪資調整涉及生産公司、直營分公司、總部,按薪資層級分檔降薪10%至30%,落款是董事長許景南的簽名。

進入10月,“匹克降薪”事件再次在社交媒體上發酵,“匹克員工不寫檢討就停薪”的消息引發關注。

據多家媒體報道以及有意思報告向匹克員工求證,在9月發布降薪通知後,員工反對聲強烈,但匹克一直冷處理。直到10月12日,匹克向拒絕降薪的員工發出了“最後通牒”:需在10月14日前就相關事項進行“反思、説明並提交檢討”,否則將從2025年9月起暫停發放薪資。

10月15日匹克發薪日,未寫檢討的匹克員工,果然沒有收到工資。

直到10月20日,有匹克員工告訴有意思報告,其收到了公司補發的50%基礎工資,即此前董事長承諾的不低於3000元(稅前)。

為什麼突然降薪、停薪?

這不得不提到,即使走過上市又退市的發展歷程,匹克家族企業的底色始終未變。

匹克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許景南,1955年生人,靠拉板車起家,是匹克集團的“大家長”。作為靠吃苦耐勞打拼起家的初代創業者,他在公司內部手握絕對話語權。

目前,除了許景南擔任公司董事長,其長子許志華、二兒子許志達和二兒媳吳冰蕊分別擔任公司CEO、執行董事總經理和副總經理。

一位匹克內部人士告訴有意思報告:“匹克直營板塊長期無法止虧,是降薪的導火索。為了填平虧損,董事長選擇了‘硬着陸’。”

另一位曾在匹克任職多年的核心管理層人士指出:“此次事件核心並非企業陷入無法控制的危機,而是老一代(創始團隊)管理理念和現代經營理念,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衝突,以及對直營板塊持續虧損的不滿。許景南(董事長)秉持傳統家族企業的管理思維,認為企業困難時全員應共同承擔,因此採取了力度較大的調整措施。”

不論是誰做出的決策,匹克直營部門持續失血,是本次降薪的直接原因。

這一點,在匹克關於降薪的管理層分享會上被證實。據澎湃新聞報道,許景南9月17日在會上&&,匹克內銷板塊被直營公司拖累,今年1至7月累計虧了1.3億元,為此中間還賣掉了三家直營公司,但虧損沒有降低。

“公司從2025年6月開始,陸續將山東、鄭州等數家盈利的直營分公司出售給代理商。此舉雖然在短期內為公司換取了寶貴的現金,但也意味着失去了持續造血的優質資産。”上述匹克內部人士稱。

他進一步解釋道,這一系列動作直接導致了公司整體流水下滑,進而觸發了最敏感的警報——銀行抽貸。“銀行是最敏感的單位之一,你的流水下降,銀行就要求你提前還款。為應對抽貸,匹克採取了固定資産抵押貸款,但這僅為一次性輸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對此,有意思報告&&匹克集團採訪核實,但未獲得回應。一位在泉州從事信貸融資多年的銀行經理告訴有意思報告,她在圈內並未聽過與匹克相關的事情,但是銀行通過貸後管理髮現借款人的經營狀況出現嚴重問題,如財務狀況惡化,是有可能提前收回貸款的。

但曾在匹克任職多年的核心管理層人士分析稱,七八月份是體育品牌的銷售旺季,據他了解,應該不太可能存在現金流緊張問題,“資不抵債”和“銀行抽貸”的可能性也不大。他指出,降薪更多是管理層主動的戰略調整,而非生存危機。

雖然匹克當下是否出現嚴重的財務問題無法證實,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曾經的“晉江鞋王”在如今的運動鞋市場,已經掉出第一陣營多年。

匹克怎麼就掉隊了?

匹克的發展,可以説是一波三折。

其2009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後因業績下滑、市值股價被低估等於2016年11月私有化退市。

但2018年底,匹克推出全新的高科技自適應中底——匹克“態極”。當年,CEO許志華宣布“匹克品牌定位更新為一家運動科技公司,並把態極科技和3D打印作為匹克贏得未來的兩把制勝鑰匙” 。 

2018年底,匹克首批搭載“態極”自適應科技的TAICHI1.0跑鞋創造了51秒售罄的佳績;2019年初,匹克TAICHI 1.0低幫版全面上市後,再次售罄,僅用時6分12秒。這個階段,匹克明顯好起來了。

就這樣,匹克的“後黃金時代”,延續了2—3年。

到了2021年,匹克宣布獲得由華潤國調廈門消費基金領投、建信信託跟投的近15億元融資,隨後便計劃要在未來三年開出800家“態極店”、1000家綜合店。

但此後,國內的運動戶外市場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匹克似乎沒有趕上浪潮。從營收上就能看出匹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據福建省工商聯發布的2024福建省民營企業100強榜單,匹克在2023年的營業收入總額為58.6億元,中喬體育為81.9億元,361度為84.2億元,特步集團為143.5億元,安踏集團則為623.6億元。

匹克的困境並非一日之寒。

回顧匹克發展歷程,幾個關鍵節點的失誤,為其今日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首先是戰略的搖擺。2018年,CEO許志華宣布收購瑞士戶外高端品牌奧索卡(OZARK),試圖帶領匹克把“山系”籌碼擺上牌桌,複製安踏2016、2017年吃進迪桑特、可隆的戶外神話。此時,這兩個品牌已在戶外熱潮中,為安踏集團貢獻高雙位數增長。

但據匹克內部員工透露,在簽約付款後因董事長許景南反對而違約,導致集團賠償千萬級違約金。有意思報告向另一位曾在匹克身居要職的人士核實了此事,他&&:“當時程序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董事長的核心顧慮是‘自有品牌都運營不好,恐難以運營多品牌’,所以決定專注匹克單品牌發展。”

戶外失手,體育大年亦接連失位。

2024年是國際體育大年,巴黎奧運會國家代表團的領獎服早被安踏鎖定,國球乒乓隊鞋服被李寧握住,匹克只拿到摔跤單項和一些“小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的合作;2023年是國內體育大年,大運會、亞運會分別花落特步、361度,匹克只拿到2023首屆學生(青年)運動會贊助——賽事關注度與商業授權範圍均處第三梯隊,品牌曝光有限。

細分賽道同樣邊緣化。  

籃球曾是匹克最硬的標籤——2005—2012年連續7年保持NBA合作夥伴身份,帕克、巴蒂爾簽名鞋一度溢價流通。如今,其籃球資源只剩德國男籃、伊朗男籃等FIBA洲際賽。

其中,還發生過簽約的球星維金斯“總決賽穿競品”的醜聞——2022年NBA總決賽,庫裏在維金斯的幫助下率隊奪得總冠軍,但作為奪冠的二號功臣,彼時維金斯腳上穿的卻並非匹克的籃球鞋。

後續代言人雖發文解釋稱,“新球鞋未能及時送達且沒時間磨合,不得不改穿其他球鞋”,卻依舊無法平息外界的質疑。

圖片

圖源:微博@匹克籃球

此外,跑步也是近年來的熱門項目,2018年匹克態極科技的發布,確實給跑鞋圈帶來了不小的驚喜。遺憾的是,匹克起大早趕晚集,未能將先發優勢轉化為持續競爭力。近年來,即使相關産品也在持續迭代,但聲量似乎都不大。

圖片

 圖源:匹克體育官方微信公眾號

一方面原因是跑鞋營銷上的弱勢。業內人士指出,雖匹克同樣推出碳板跑鞋,但相較於特步簽約頭部跑者、贊助馬拉松賽事積累的賽事成績背書,匹克既無預算簽約知名跑者,也未有效建立跑步社群,無法讓消費者信服其産品優勢。

另一方面原因則是近年來匹克核心研發人員的大量流失。“董事長把研發人員給砍掉了。”匹克內部人員透露,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鞋技術中心負責人以及被譽為“態極之父”的125創新工場負責人相繼離職,嚴重削弱了公司的研發、技術和創新能力。

自此以後,匹克再也沒有出圈爆品。這從匹克店舖裏,最出圈的産品是拖鞋可以看出。

匹克天貓官方旗艦店顯示,這雙“態極”拖鞋,全網已售1000萬雙。可拖鞋再熱銷,也免不了較大的場景局限——無法適配運動與冬季,且毛利率低,難以支撐品牌形象,更無法成為“基石産品”。

反觀安踏“氮科技”、李寧“䨻科技”,都在聚焦跑鞋等核心運動品類,持續強化專業認知,匹克的科技優勢逐漸被抹平,在産品力上的消沉也持續至今。

這也意味着,匹克目前面臨的並不僅僅是“降薪”風波,更為關鍵的,或許是從根本上解決戰略模糊、研發乏力以及家族式治理帶來的決策僵化與內耗問題。(作者:王涵藝)

【糾錯】 【責任編輯:紀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