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到,“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少喝酒,不酗酒。”作為人們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適量飲酒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愉悅的精神體驗,有利於促進人們之間的感情交流,增加生活樂趣。但是過量飲酒則有害健康。
那麼什麼是“理性飲酒”?在年輕一代消費群體中,“理性飲酒”又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因地制宜、順勢而為推廣“理性飲酒”?對此,新華網採訪到了國際酒精科學與政策研究專家Marjana Martinic,聽她解讀新消費環境下,“理性飲酒”的新內涵、新發展、新思路。
國際酒精科學與政策研究專家 Marjana Martinic
“理性飲酒”概念廣泛
當社交場合的酒杯頻頻舉起,我們該如何才能平衡社交、情感與健康?
國際酒精科學與政策研究專家Marjana Martinic&&,理性飲酒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一方面,對個人來説,理性飲酒是指了解你與酒的關係,這同時意味着,遵循飲酒指南和飲酒限量。
目前世界各國制定的“飲酒標準”不盡相同。2022年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膳食指南》中提到成年人如飲酒,一天飲用的酒精量不超過15g。另一方面,理性飲酒 不僅指飲酒不應該傷害自己,也包括不要對別人造成傷害。因此有節制的飲酒,除了不能對自身造成傷害以外,也包括不能有其他的有害飲酒行為,如酒駕等可能會傷害別人的行為。
同時,她還強調,宣傳理性飲酒並不等同於宣傳飲酒的必要性。
我國“理性飲酒”的概念自2008年由中國酒業協會提出。2015年開始,全國理性飲酒宣傳活動每年舉辦,這也使得“理性飲酒”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年輕消費者重塑“理性飲酒”新風尚
強化理性飲酒的觀念應更側重於年輕群體,因為他們的行為習慣最易塑造。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愛衛健促指導部主任、主任醫師、健康促進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魏曉敏主任曾在接受採訪時&&。
事實上,隨着理性飲酒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對於年輕一代消費者來説,很容易與理性飲酒理念産生共鳴。
“在中國交流一週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理性飲酒在中國正在被深度推廣。我也觀察到在中國飲酒方式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年輕一代當中,適量的意識明顯。”Marjana説。
在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的基礎上,這一現象主要是基於公眾健康安全意識的提升以及年輕人飲酒方式與消費行為的轉變。
年輕人的飲酒文化正經歷着深刻的變革。隨着社交軟體興起,線上交流成為年輕人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儘管飲酒仍是社交中的重要媒介,但當下年輕人飲酒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社交與應酬場景。
“傳統的酒桌文化中的‘乾杯’等豪飲行為在年輕群體中已然不再流行。年輕人拒絕無意義拼酒轉而關注飲酒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在飲酒方面更加理性。同時,在智能手機的升級,網絡的不斷發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人們的社交方式發生了改變,線上交流變得更加頻繁。線下交流的減少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年輕人減少了飲酒。”Marjana説。
給到消費者準確的信息 強化“理性飲酒”能力
但是,公眾目前對理性飲酒的認知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如何能讓人們更好地接受理性飲酒?
“我們應該確保消費者能接觸到準確的信息,他們能了解與飲酒相關的科普資訊。”Marjana提到,目前很多國家有“標準杯”或者“標準飲用量”的概念,意思是酒精克數含量的標準,比如一大杯啤酒、一小杯白酒、一杯紅酒等酒精含量是多少,方便消費者了解他們飲用的酒精飲料中含有多少個“標準杯”的酒精,從而計算自己的酒精攝入量。
同時,Marjana也發現,“在中國,‘理性飲酒’的宣傳中並沒有將酒精刻意與其他事情區分開,而是將這類建議和信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大背景之下來討論,讓人們能將這類信息與日常生活融合。這種方式能讓消費者覺得這類科普信息真的有用,這類指南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相關性很強。”
此外,為了減少過量飲酒引發的公共健康問題,加深“理性飲酒”理念向社會滲透,政府、行業、企業等社會各方應共同努力,幫助消費者習得“理性飲酒”的能力。而這主要表現在信息的分享、概念的普及以及宣傳方式的創新。
理性飲酒不只關乎個人,也關乎整個社會。政府頒佈相關政策和飲酒指南等方式支持理性飲酒,還是相關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飲酒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向公眾科普理性飲酒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同時,酒水行業也應通過分享更多的信息、肩負社會責任感,支持理性飲酒的理念。例如,中國酒業協會成立了酒與社會責任促進委員會,積極推行禁止未成年人飲酒、禁止酒駕和過量飲酒等行為。
“過量飲酒會帶來風險和傷害,作為酒水消費市場的核心主體,企業希望他們的用戶或者是消費者不要濫用他們的産品,還是希望以一種更可持續的方式來進行消費。不少酒企正不斷探索並大力推行倡導理性飲酒文化的多元策略。例如,國際烈酒集團帝亞吉歐升級推出‘理性飲酒DRINKiQ’微信小程序等,都可以提供這樣的幫助,給到消費者更多更全面的信息。”Marjana&&。(文/劉夢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