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時互動中捕捉公眾情緒,已成為影視微評論引發情感共鳴的重要方式。作為網絡空間中典型的微評論,彈幕憑藉其開放、即時和強互動的特點,正不斷重塑人們參與影視作品討論的方式。它們在點評作品之外,還致力於與觀眾建立情感聯結。
一段段彈幕文字如同封裝特定情感與文化記憶的“膠囊”,其觸發機制與被理解的程度,高度依賴於參與者之間共享的認知語庫與集體經驗。電視劇《潛伏》中的&詞“峨眉峰,頗具浪漫主義氣質啊”的傳播與運用,便是例證。這句表面褒揚、實則諷刺的&詞,已變為彈幕語境裏觸發複雜情緒的網絡“名梗”。當影視作品中出現表面讚賞實則試探諷刺的對話,或正反角色機鋒暗藏、言語交鋒的場面時,這條彈幕便如“接頭暗號”般飄過屏幕,吸引“懂行”觀眾的注意力。這種基於共享經驗的符號化互動,充分體現了彈幕在實現情感聯結與文化傳播上的獨特功能。
彈幕還善於營造強烈的情感共鳴場。一些彈幕本身語義簡單,卻能在密集出現時形成排山倒海般的情感衝擊力。比如近期,大家紛紛重溫抗戰影視經典作品,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那句標誌性的&詞“開炮”被網友做成彈幕,在該劇片頭鋪滿屏幕。這一現象,與當下年輕人流行的“痛包”文化共享着相似的情感邏輯。“痛包”作為一種網絡亞文化,指使用者將大量喜愛的角色徽章或裝飾鋪滿包袋,以此直觀外放地宣示自己的情感。和奧運冠軍全紅嬋在比賽間隙展示別滿徽章的“痛包”一樣,滿屏的彈幕,也是通過視覺或語言的密集重復,表達一種強烈而純粹的熱愛。它們都以“鋪滿”為形式,將內在的情感化為可被看見、被感知的共同行為,完成從個人情感到群體共鳴的傳遞。
經常發表彈幕的觀眾,往往也是作品最積極的解讀者。他們通過挖掘細節、考據背景、鑽研情節,拓展了自己所喜愛作品的闡釋空間,也因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不斷強化自身與作品之間的情感聯結。即便面對作品中的疏漏,他們也常能以幽默視角將其轉化為新的情感紐帶。例如,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因考據嚴謹、製作精良,被觀眾譽為“攝影師扛着攝像機,穿越回東漢末年所拍”。然而,劇中“赤壁之戰”一幕,卻意外出現穿幫鏡頭,攝影師的身影清晰入鏡。對此,網絡受眾不僅未加苛責,反而順勢調侃:“果然是穿越回去拍的,連攝像師都入鏡了。”在這種持續互動、彼此激發的評論氛圍中,一種幽默包容的“次生情感”得以生成、渲染並沉澱。觀眾不執念於完美,反而以輕鬆的姿態將瑕疵轉化為認同感。這既是當代觀眾與作品之間建立新型關係的體現,也是彈幕文化具有情感感召力的印證。
正是基於彈幕所展現出的強烈互動性與獨特情感感召力,有的視頻&&引入AI互動,以技術之力進一步拓寬影視評論的邊界,使其逐漸承載起一種新型的“電子陪伴”功能。這種技術背後,是一套基於深度學習的情感交互邏輯:AI通過分析海量人類影評數據,不斷模仿並生成具有“個性化”色彩的表達方式,試圖實現從機械應答到擬人互動、從信息傳遞到情感陪伴的跨越。具體而言,這些AI賬號深耕影視垂類內容,自動生成彈幕,與觀眾展開實時互動。如某&&曾試水通過AI彈幕,主動設置評論話題,精準契合畫面內容,引發觀眾共鳴。
這種“電子陪伴”現象,源於新媒介與社群文化共同塑造的“數據庫消費”環境。在此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數碼原住民們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想象模式,他們常常把影視故事中的各種元素抽離出來,當成可供社群共享的情感符號。這些符號被不斷引用、組合與再創作,共同滋養着彈幕、二創等互動實踐中的集體情感。情感符號持續流通,也催生了用戶對新型互動關係的期待。儘管大部分AI評論賬號明確標注由AI生成,用戶卻仍期待與它們互動。這正是因為其圍繞“角色設定”營造的想象:有的走“萌係”治愈路線,有的淘氣搞怪,有的扮演“互聯網嘴替”,能説出用戶心聲。這種人格化設計能在用戶需要情感支持時提供共情,成為一種穩定而及時的情感陪伴。用戶在意的是AI是否具備足夠的“活人感”,即情感表達和互動的真實性。
但彈幕影視微評論所營造的“電子陪伴”背後潛藏的深度模式化與情感程式化風險,也不容忽視。尤其是AI生成的影視評論,本質上是基於大數據模型的“情感計算”,即對海量人類語言風格和情感模式的學習與模仿。當評論這一本應由人類思辨産生的思想火花,被簡化為可批量生産的情緒快消品時,我們應當警惕其可能帶來的偽造共情的幻覺問題。同樣,彈幕互動中高度依賴“梗文化”與群體記憶的符號化表達,雖能迅速凝聚情感,卻也可能在重復與狂歡中,削弱對作品深度解讀與多樣批評的公共空間。
因此,我們對待技術還是要保持審慎態度,通過多維引導與規範,使影視微評論發揮積極正向的價值。比如,可以強化技術倫理與&&責任,推動彈幕影視微評論從“情感模仿”走向“價值共建”。&&在開發與應用AI評論工具和審核評論工具時,要避免算法過度迎合情緒化、淺表化表達。也可設置“深度解讀”類評論專區,鼓勵對作品主題、藝術手法等的多角度探討。還可以鼓勵“人機協同”下的微評論生態創新。讓AI承擔基礎性、重復性的互動任務,如挖掘背景資料、提示細節伏筆,而人類則專注於具有原創性與思辨性的評論生産,拓寬評論的深度與廣度。兩者形成互補,彈幕這樣的影視微評論才能更好地激發思考、滋養文化,實現其助力情感聯結與文化傳播的長期價值。(作者:張成,係中國藝術報主任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