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創業的小豬妖成了“八戒”、“工牌9981號”的蛤蟆精成了唐僧、“話癆”黃鼠狼精成了沙僧、社恐又愛哭的猩猩怪成了“悟空”……自8月2日公映以來,《浪浪山小妖怪》四個無名小妖怪的山寨西游取經之路引發全民熱議。截至目前票房超17.17億元,吸引觀影人次超4700萬,登頂中國影史二維動畫票房冠軍,影片累計傳播量超54億人次……影片目前已登陸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北美等海外市場,未來計劃走向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和我國港澳&地區。11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研討會上,業內專家一起揭秘了小妖怪在影壇一路開挂的絕招。
意境
水墨間的千年文化
誰説傳統水墨動畫只能是“老古董”?《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再次證明了中式審美的獨特魅力。600多人創作團隊耗時多年打磨1800組手繪鏡頭,將東方水墨美學推向新高度,創作者從大同渾源縣永安禪寺、五台縣佛光寺東大殿、晉祠水鏡&等山西古建築中汲取靈感,為影片畫面增添了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韻味。
上海大學教授劉海波認為,影片堅守上美影擅長的二維動畫形式,將傳統水墨美學與數字技術結合,既保留了民族藝術特色,又提升了畫面的表現力與敘事功能。的確,創作團隊不是用鏡頭表現筆墨,而是“用國風筆墨構建電影鏡頭”。團隊將潑墨山巒與工筆溪流交織,借光影流動營造濕墨渲染的氛圍。當小妖們在寫意山水與工筆勾勒的四季變換中跋涉,仿佛一卷卷古畫甦醒過來,與現代觀眾的審美意趣深度契合。
“影片中的色彩運用、線條氣質與畫面留白,既傳承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經典水墨動畫的風格,也致敬了中國傳統繪畫精神,形成了西方動畫難以複製的獨特美學標識。”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王雷説。
共鳴
普通人的酸甜苦辣
“小豬妖熬夜刷鍋刷禿了毛,這不就是打工人的我嗎?”電影裏小妖怪的日常,戳中了無數普通人的心。社交媒體上有留學生&&,看到小豬妖跟媽媽打電話報喜不報憂,明明過得不容易卻硬説“一切都好”時瞬間破防。這種對現實生活的映射,讓這部神話動畫跳出了故事框架,變成了每個人的生活寫照。
影片的主角,並非自帶光環的天命英雄,四個小妖怪沒有驚天動地的超能力,只是想通過努力獲得認可的平凡個體,他們的迷茫、掙扎和堅持,正是當下年輕人的真實縮影。銀幕上,那些帶着職場焦慮、眷戀家庭等日常情緒的小妖怪,是對“草根”生活與內心世界的精準刻畫,讓“小妖怪”成為無數觀眾的銀幕“鏡像”,照見平凡個體心中不甘平庸、追尋自我價值的“不凡”初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研究員、《電影藝術》主編譚政認為,《浪浪山小妖怪》將經典神話轉化為平民小妖的日常故事,以靈動多彩的二維動畫描繪了一個草根英雄世界。
有觀眾評價:這講的不只是中國的故事,更是所有人的故事。影片用神話的外殼包裹現實的內核,用童真的語言講述成年人的酸甜苦辣,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種跨年齡的情感共鳴,讓影片收穫了全齡化的觀眾群體。
有趣
讓電影好看又好玩
除了動人的故事,《浪浪山小妖怪》還把“好看又好玩”貫徹到底,構建了一套超好玩的IP商業矩陣。
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總出品人、總製片人,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雋介紹,項目融入零售思維運營IP,通過XR沉浸體驗、快閃餐廳等實景娛樂拓展邊界,公映日推出“西游日”主題活動,國慶策劃“山外不散”特映場,還在上海光影節等活動中亮相,讓IP跳出銀幕建立深度情感連接。其中“邀你同行”XR體驗項目覆蓋全國24省市60家門店,登頂多個&&熱度榜,開闢國産動畫XR呈現新案例,讓觀眾從“看電影”變成“玩電影”。據悉,電影還與山西文旅合作推出主題活動,讓取景地變成網紅旅游打卡點,帶動當地旅游訂單增長超40%,真正實現了從銀幕到生活的全方位樂趣延伸。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支菲娜&&,影片不僅彰顯二維動畫市場價值,更扭轉了投資者與觀眾對其的認知。小妖怪們在收穫廣大觀眾認可和好評的同時,也實現電影IP從內容生産到商業開發的完整閉環,探索打破傳統票房依賴,構建“電影+”的經濟新生態。(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吳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