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土到星空的堅守與探索——觀“藝海秦風”陜西人藝上海駐演系列有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0 09:04:37
來源:文匯報

從黃土到星空的堅守與探索——觀“藝海秦風”陜西人藝上海駐演系列有感

字體:

陜西人藝話劇《星空與半棵樹》(上圖)《白鹿原》(下圖)日前先後在上音歌劇院上演。 均文匯報記者 葉辰亮 攝

編者按

秦風浩蕩。陜西人藝版話劇《白鹿原》十年封箱演出剛剛迎來在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高光時刻。本屆藝術節期間,中國西部話劇重鎮陜西人藝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來滬駐演,“茅獎改編四重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冊》與全國首演新作《星空與半棵樹》受到大量關注。

日前,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辦公室、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文匯報社、上海市文聯共同主辦的“文學‘申’動,戲劇‘陜’耀——陜西人民藝術劇院上海駐演主題研討會”在上海報業集團舉行。當西北風遇見江南雨,陜滬文化如何借戲劇共鳴?本期版面匯集專家洞見,探尋文學與戲劇的共生之道。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為陜西人藝《生命冊》《平凡的世界》《主角》《白鹿原》《星空與半棵樹》五部作品搭建集中演出&&“藝海秦風”,讓中國西部的話劇重鎮——陜西人藝,有了一次通過這一重要&&與全國乃至世界同行對話的極好機會。這種交流互鑒本就是藝術節的應有之義,而本次“主題駐演”也充分彰顯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廣闊視野與高度包容。

陜西人藝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以可貴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高揚地方文化優勢,整合本地獨特文化資源,強化自身鮮明的審美特色,培育劇院獨有的文化品牌,努力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戲劇舞&,這亦是一種睿智之舉。中國各省的話劇,實則是各地人民以富於地方特色的語言,審美地把握世界的獨特創造。愈具地方文化特色與審美個性的劇團,愈能在話劇的百花園中爭奇鬥艷、大放異彩。中國話劇界若能多幾家像陜西人藝、北京人藝、遼寧人藝、上海話劇中心這樣,注重發揮自身審美優勢、整合本土文化資源,創作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並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話劇作品,那麼中國話劇的百花齊放便真正可期。這對當前一窩蜂爭拍同類題材、丟棄自身審美特色與地域風格的雷同化創作傾向,無疑是一種有力的匡正。

將小説名著改編並搬上舞&,自覺汲取文學養分,是繁榮話劇藝術的重要途徑。從這五部作品來看,陜西人藝已積累了豐富的從文學思維到舞&思維轉換的經驗——有成功經驗,也必然有應吸取的教訓。這條藝術轉化之路依然漫長。在這方面,陜西人藝的努力可謂功在當代,蔭澤千秋。

看完首次公演的話劇《星空與半棵樹》,感慨萬端。陳彥的幾部長篇小説,正如王元化先生所提出的評價標準那樣,可稱之為“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的統一”。從《裝&》到《主角》,再到《星空與半棵樹》,其題旨愈發宏大而深邃。主人公既有如星空般崇高的理想、信仰與執着追求,同時作為小人物,又展現出執著於“半棵樹”官司是非不放的堅韌精神。劇中融入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對公平正義的法治追求,都是以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式呈現的。

最後,我理解導演在該劇中引入動物世界的創作意圖,也欣賞沿用小説中貓頭鷹等形象的設計。然而,動物群像戲份過多,給人以“形式的意味大於有意味的形式”之感,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情節推進與人物性格塑造。建議對群體動物的戲份適當做減法,使全劇更加精煉凝練。 (仲呈祥 作者為文藝評論家)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