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浴血和平》揭示時代風雲背後的歷史邏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0 09:03:54
來源:解放日報

《志願軍:浴血和平》揭示時代風雲背後的歷史邏輯

字體:

電影《志願軍:浴血和平》海報

《志願軍》系列電影的前兩部作品將鏡頭對準戰場上的兩軍對壘,其間穿插着人物命運的波折與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這兩部影片既逼真地描繪出戰爭的殘酷圖景,也生動地書寫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昂揚的精神面貌與頑強的戰鬥意志。

在《志願軍:浴血和平》(以下簡稱《志願軍3》)中,影片的敘事重心有所調整。戰場上的激烈交鋒不再是重點,故事主線轉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與“聯合國軍”在談判桌上的外交博弈。片中的戰爭戲份是為文戲服務的,並直接影響談判進程。因此,影片要使文戲與武戲和諧共融,並在多線並進中梳理出清晰而飽滿的情感脈絡。

對“和平”之路的洞察

《志願軍3》出場人物眾多,多條情節線索交織纏繞,初看難免有眼花繚亂之感。但影片的核心戲劇衝突非常明確:中國人民爭取和平的誠意和善意,遭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蓄意破壞。這一衝突較為宏大,若處理不當容易流於空泛,影片需為這一主題找到具體而微的敘事支點。最終,故事落腳在停戰談判代表團的翻譯隊上,並聚焦於隊長林月明與新隊員李曉兩人身上,通過她們的視點與經歷牽引出談判內外的風雲變幻。

在林月明與李曉之間,影片勾勒了一段動態的人物弧光,以迂迴的方式傳遞主題的深意。起初,李曉因經歷了戰爭創傷,與敵人有血海深仇,對和平的可能性充滿懷疑;林月明則因身份與職責所在,堅信和平值得爭取。隨着劇情的推進,李曉逐漸轉變想法,對和平充滿希望;倒是林月明在現實的衝擊下,信念一度動搖。

影片通過志願軍戰士的戰鬥與犧牲對林月明和李曉情感與思想的觸動來表述,這就決定了戰場人物必須與她們存在某種關聯,部分戲份必須採用兩位女性的第一人稱視角來講述。而在呈現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這類宏大場面時,影片又需採用全知視角以展現戰爭的壯闊全景。這種視角的切換,容易造成情感表達與情節內容上的割裂感。像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的犧牲,金城戰役裏張孝文、吳本正那些頗具傳奇色彩的戰鬥經歷,由於與兩位女主角缺乏交集,彼此之間的情節關聯與情感互動就顯得有些牽強。

而那些與兩位女主角有深厚情感&&的人物犧牲時,往往能帶來更飽滿的情緒張力,並與主題緊密呼應。如孫醒,他在上一部中已與李曉相識,彼此間有朦朧的好感。孫醒因美軍的卑劣偷襲而犧牲時,李曉在切膚之痛中悲憤地質疑和平在哪。同樣,與李曉、林月明有過交往的姚排長的犧牲,也讓林月明懷疑和平是否存在。

影片試圖在兩個方面維持平衡:一方面以全局視野呈現戰爭場面,歌頌志願軍戰士的英勇與豪邁;另一方面又將戰場作為背景,使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談判進程,最終表達出對“和平”之路的深刻理解。

對“犧牲”的多種表現

《志願軍3》採用了一種獨特的情節設計方式,以“犧牲”作為貫穿全片的意象。影片對戰士們的犧牲體現出多元的情感態度:有痛心,有憋屈,有無助,更有敬重。相較前兩部以悲壯激昂為主調的英雄主義敘事,本片在延續對志願軍戰士崇高禮讚的同時,注入了更為多樣的情感元素。

觀眾看到黃繼光在上甘嶺挺身而出,以身軀堵住敵人的槍眼。他的身體被擊碎,但手臂依然高舉。那一刻,他托起的不只是戰鬥的信念,更是一個民族以慘烈的方式寫下的不屈誓言。這樣的犧牲鑄就了志願軍的軍魂,褒獎了中國人民對和平的信仰與付出,甚至傳遞了“以武止戈”這一深厚的中國文化理念。

另外幾位戰士的犧牲,不像黃繼光這樣壯烈,而是多少令人憋屈。孫醒在中立區與一名美國軍官對峙時,義正詞嚴地表明中國人絕不會屈服,並將對方的領章放入鐵罐以示輕蔑。結果,美國軍官竟從背後開槍將他射殺。孫醒的犧牲方式將那份鬱結之情長久地留在了觀眾心中:中方有理有節,未在中立區開火,卻只能任由對方破壞規則。

這樣的情節固然彰顯了人物的紀律性與大局觀,卻因規則的不對等,讓觀眾在共情中夾雜着無奈與沉重。為此,影片借張孝文、李曉之口解釋了他們的行為邏輯:中國人既能英勇作戰,也願為恪守規則、維護和平的民族形象而主動犧牲。

影片對趙安南之死的處理則呈現出鮮明的浪漫色彩。奔赴前線前,有戰士托他帶上一箱紅花,準備在慶功會上裝點會場。途中,趙安南所乘車輛被定時航彈炸翻,剎那間紅花漫天飛舞,撒落一地。在蒼茫的褐色戰場上,這片紅色格外耀眼,既充滿詩意,又飽含悲情,像以一場高飽和度的紅色儀式,向趙安南致以最深情的敬意。

林月明犧牲前,拖着疲憊的身軀躺下,請李曉為她點上最後一支煙。當林月明安靜地睡去,香煙悄然滑落在地,那仿佛是生命中最後的微小遺憾,又像是人生得到大圓滿之後一次溫暖的告別。

可見,在表現英雄的犧牲時,影片並未局限於壯烈這一種表達方式,而是大膽運用高速攝影、局部色相、暖色調與舒緩運鏡等方式,突出人物犧牲時的內心平靜。在一部氣質粗獷陽剛的戰爭片中,這些充滿詩意的藝術手法,有效調節了敘事節奏,也為觀眾營造出沉靜回味的時刻。在對英雄壯舉的感動與敬佩之餘,觀眾更能深切體會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之路的艱辛坎坷。

對英雄人物的建構

影片在表現英雄人物的犧牲時,突出了他們面臨的內心衝突。正是通過這些衝突,影片的主題表達慷慨激昂又至性至情。

在孫醒身上,他放下憤怒與仇恨,堅守中立區不開槍的規則。姚排長則在生死關頭放棄還擊,以自我犧牲顧全大局。張娟在醫療設備匱乏的條件下,面對感染鼠疫的戰友,用嘴為十餘人吸痰,最終獻出生命。趙安南已向前線運送物資百趟,心中牽掛母親,卻仍在忠孝之間選擇繼續奔赴前線。而黃繼光在個人生死與戰場勝負之間,毅然以胸膛迎向槍口。還有林月明,為了談判工作的順利進展,壓制喪夫之痛和思子心切,隱瞞病情,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概括而言,志願軍戰士在生死關頭所面對的,往往是個人生命與集體、國家利益之間的抉擇,而他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後者。這種以大局為重的犧牲精神,對美國人而言難以理解,甚至難以置信。在美方的邏輯中,為贏得戰爭、爭取更大利益,可以無視規則與道義。通過這種對比,影片塑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形象。

當然,要在宏大的戰爭敘事中兼顧眾多人物的個體命運,並讓戰場態勢與談判進程相互呼應,這對影片而言是重大挑戰。《志願軍3》雖視野開闊,運籌帷幄,但也難免在某些角色塑造上顯得單薄,部分情節轉折略顯生硬。而這部影片最值得肯定的,是它在主題表達上的角度創新與深度突破。它讓觀眾看到的不僅是戰場上的浴血奮戰、談判桌上的針鋒相對,更是一個民族在苦難中淬煉出的精神品格,那是對和平的執着、對信義的堅守,以及在絕境中依然閃耀的人格光芒。這正是其超越一般戰爭片的地方:不只記錄歷史的前景,更洞穿歷史風雲背後的運行邏輯,深刻呈現一個民族的精神氣度和文明底色。(龔金平 作者係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教授)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