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劇”開闢新賽道 促劇集多元共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6 09:52:54
來源:天津日報

“中劇”開闢新賽道 促劇集多元共生

字體:

  近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在備案公示中首次單列“中劇”類別,以15至30分鐘的單集時長劃定全新賽道。首部備案現實主義題材中劇作品《愛上這條街》的出現,既是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的共振産物,更在長短劇的夾縫中開闢出第三條出路。

  靶向破解行業沉疴的破局之舉

  中劇的誕生絕非偶然,而是精準直擊劇集行業的結構性矛盾,更是政策與市場形成的合力結果。長劇領域“集數虛高、節奏拖遝”的頑疾根深蒂固,2025年上半年開機與備案數量雙雙下滑;而短劇去年雖以504.4億元市場規模超越內地電影票房,卻困於“強刺激、弱敘事”的套路,令審美疲勞成為普遍痛點。

  “觀眾早已不滿足於‘熬時長’或‘看爽點’,他們需要在碎片時間裏看完整故事。”導演郭靖宇在行業論壇中曾直言,其團隊的兩個中劇項目初期因“體量特殊”受到影響,但最終實現盈利。此外,廣電總局去年推出的微短劇“分類分層”審核機制與2025年推出的“廣電21條”(業內統稱),明確扶持形態創新;《朱雀堂》第一季被從微短劇歸類為中劇,更標誌着行業共識的成型。天津師範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院長楊愛君坦言:“長短劇之間不是零和博弈,中劇是打破對立的關鍵,讓內容回歸表達本身。”

  平衡敘事效率與深度的獨特實踐

  中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打破“時長決定內容”的認知定式,將敘事效率與內容深度打造為獨特優勢。它以約20分鐘的單集時長為支點,既保留長劇的電影級製作水準與立體人物塑造空間,又具有短劇適配移動端碎片化觀看的緊湊節奏,精準契合觀眾需求。

  《愛上這條街》編劇團隊負責人透露,這部聚焦都市異鄉人的作品,用7個單元故事觸及“外來就業”“長輩催婚”“子女教育”“人工智能”“老有所依”等熱點議題,每集既完成“問題呈現—情感爆發—溫暖收尾”的獨立閉環,又以“老街區改造”主線串聯共鳴,“20分鐘裏,每句&詞都要服務於人物或劇情,倒逼創作告別‘注水’”。此外,《朱雀堂》第二季的創作思路沿襲了前作的成功經驗,以單集25分鐘的中劇形態進一步升級,延續“兼具東方美學與戲劇張力”的風格。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侯鴻亮直言:“劇集核心是對生活的洞察與藝術的敬畏,中劇的體量適配‘不拖遝、不淺嘗’的初心,讓每個故事都能紮實落地。”

  構建産業多元共生的價值錨點

  中劇的深層意義在於終結“非長即短”的二元論,將“品質優先”確立為行業新標杆。業內人士&&,中劇並非替代長短劇,而是以補充者的身份構建産業多元共生生態。

  從《山海情》的海外傳播到《藏海傳》的文化輸出,中國劇集一直在探索更具普適性的表達範式。中劇的出現既是破局之舉,也是劇集工業化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品質”的成熟標誌。當行業不再糾結於“該做長還是做短”,轉而聚焦“什麼樣的內容該用什麼樣的形態呈現”,劇集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價值與市場活力的雙向奔赴。(記者 劉茵)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