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影為筆 勾勒山河畫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7 09:21:24
來源:光明日報

以光影為筆 勾勒山河畫卷

字體: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以光影為筆勾勒山河畫卷,以敘事為橋傳遞人文精神。從《五朵金花》中大理三月三的浪漫風情,到《廬山戀》裏大美廬山的青春印記,文旅融合的實踐早已植根於中國影視創作的傳統之中。

  近年來,隨着影視表現形態的多樣化發展,文旅融合的模式發生更新迭代。自然景觀與人文敘事深度交織,數字技術與産業運營雙向賦能,催生出兼具美學價值與市場價值的實踐範式。因此,聚焦文旅融合的新形態、新理念,探討其如何以更具時代性的表達,書寫現代人心中的“詩與遠方”,將有助於實現影視文旅産業的高質量發展。

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正成為推動文旅發展的重要引擎

  文學作品通常是作家基於自身生活經驗與地域背景的創作結晶,其文字往往深植於作家成長生活的土壤。這種扎根於特定地理空間的創作,不僅承載着作家的個人情感與記憶,更通過文字在讀者心中喚起獨特的地理想象,構築起一個個虛實交織的精神原鄉。這種基於文本的審美期待,在影視化過程中得到回應。當文學語言轉化為視聽語言,抽象意境具象為鏡頭敘事時,文學改編影視作品便形成了連接文學世界與現實場景的“超文本”。

  以《人世間》為例,小説作者梁曉聲基於自身豐富的東北生活經歷,在作品中生動展現了東北的風土人情,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普通家庭的變遷故事。而在小説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播出期間,主創暢談從小説到電視劇的改編故事,梁曉聲也介紹自己與小説和電視劇相關的人生經歷。觀眾不僅關注到這兩部現實主義力作,還對取景地長春厚重的文化氛圍,以及特有的煙火氣息産生濃厚興趣,爭相探訪打卡。同樣地,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描繪了作者生活地的自然景觀與民俗風情,改編劇作在文學意象的深厚積澱與影視語言的生動再現雙重加持下,不僅精準還原了原著中阿勒泰地區的詩意棲居,更通過鏡頭語言賦予這片土地新的文化內涵,使其從文字中的“遠方”轉變為觀眾心中具象化的景觀,成為人們嚮往的文化地標。這些案例展現了從文字到影像再到文旅體驗的完整鏈條:讀者和觀眾因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喜愛而産生浪漫想象,進而渴望親身體驗作品中的場景;影視作品將文學敘事轉化為可感知的文旅路線,推動受眾實現從想象到實地體驗的轉變。這一現象背後,是文學、影視與文旅三者之間形成的良性互動生態。文學作品為影視改編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礎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而影視作品則通過直觀的畫面、聲音和表演,將這些情感和符號具象化,使其更具感染力。當觀眾被故事打動,他們渴望走進那個被建構出來的“故事世界”,親身感受其中的氛圍與細節。這種“沉浸式文旅”的興起,讓原本靜態的文字描述變成了動態的文化體驗,使地域文化得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傳播、再生。

在“有史可依”的基礎上實現“有景可賞、有樂可聞”的沉浸效果

  隨着網絡視聽的快速發展,網絡劇在跨&&、跨屏幕、跨圈層的敘事傳播中展現出獨特優勢。特別是在古裝題材領域,仙俠、奇幻、懸疑、冒險等多樣類型融合創新,配合服飾粧造、建築風格等精緻考究的視覺呈現,構建起富有東方美學特色的文化景觀,為文旅産業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創意資源。於是,將優質網絡劇IP轉化為線下體驗的創新實踐逐漸興起。通過打造融合空間游玩、沉浸互動、文化演藝等多樣體驗的主題街區和VR大空間,使人們在觀眾、玩家、游客的多重體驗中深化文化感知。這種創新模式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為例,該劇以十二時辰為敘事框架,在緊湊的探案情節中生動再現了唐代市井生活與社會風貌。基於這一優質IP,“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實現了從屏幕到實景的創造性轉化。通過復原劇中場景、開發主題餐飲、編排唐風演出、設計沉浸游戲等方式,讓游客能全方位體驗古都長安的生活日常。這種“影視IP+實景娛樂”的融合模式,突破了傳統影視旅游的邊界,開創了“故事場景化、場景體驗化”的文旅新模式。《風起洛陽》《唐朝詭事錄》等則通過“實景+VR”技術,既在洛陽等故事原發地實現文化場景的深度還原,又在北京、上海等其他城市進行跨地域推廣。尤其是洛陽文旅,構建起以古都文化為核心的跨媒介敘事體系,涵蓋影視、綜藝、動漫、文創、VR體驗、游戲等多種形態,形成了層次豐富、協同聯動的IP開發生態。

  這些嘗試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古裝網絡劇在場景建構上呈現出鮮明的文化轉譯特徵。無論是皇家宮殿還是市井民居,主創團隊都基於嚴謹的歷史文獻研究進行美學重構,在“有史可依”的基礎上實現“有景可賞、有樂可聞”的沉浸效果。這種對古代美學的現代化詮釋,通過兩種途徑實現價值轉化。在內容層面,網絡劇以全景式場景再造帶給觀眾視覺震撼;在産業層面,主題街區、VR沉浸展等通過文化元素提取,為游客創造“想象力消費”場景。正是這種“線上敘事+線下體驗”的雙向賦能機制,形成了網絡劇跨媒介敘事與文旅發展的良性循環。

讓每個觀眾都成為文旅地標的“代言人”,實現從內容消費到文化參與的身份轉變

  微短劇作為網絡文藝的新興形態,正在以獨特的敘事優勢重塑文旅傳播格局。這類作品具有“輕、快、活”的顯著特徵。製作周期短、投資成本低、敘事節奏快,使其能快速捕捉並響應文旅消費新趨勢。

  有的微短劇通過融合穿越敘事、游戲化互動等創新手法,構建兼具文化深度與觀賞趣味的新型表達形式。如《濱海如夢令》採用的游戲任務解鎖式劇情設計,賦予觀眾“玩家”身份,讓他們跟隨癡迷《牡丹亭》的桂家少爺在夢裏來到廣西尋找杜小姐,助她與情郎相會,並在這個過程中欣賞廣西濱海三地北海、欽州、防城港的美麗風光。有的微短劇則以“微敘事”實現宏大文化主題的生動表達,如《戀戀茶園》以浪漫敘事包裝茶文化,彰顯鄉村振興成果。有的微短劇則敏銳捕捉當下文化熱點,如《大力村超人》取材於火爆網絡的貴州榕江“村超”,通過主人公的個人成長敘事折射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文化自信與發展活力。

  這些作品不僅通過“文化符號情感化、鄉村故事年輕化、産業元素可視化”的路徑,構建起連接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的文化橋梁,還依託移動互聯網的算法推薦和話題運營,精準觸達目標受眾,激發用戶的互動參與熱情。觀眾在觀看後通過評論、二次創作等方式參與傳播,形成“觀看—打卡—分享”的行為閉環。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讓每個觀眾都成為文旅地標的“代言人”,實現了從內容消費到文化參與的身份轉變。各級政府和文化機構敏銳把握微短劇的內容和傳播優勢,通過“跟着微短劇去旅行”等計劃,將這一新形態融入文旅發展中。

  在影視與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時代,“文學改編+影視熱播”以厚重的文化積澱和獨特的地域敘事喚起集體記憶,“古裝網絡劇+跨媒介敘事”以創新的産業模式和技術手段重構歷史想象,“微短劇+地方文旅”則以輕快靈活的表達和精準觸達的傳播方式,有效拓展文旅消費新場景與新方式。三種模式構建起“內容創作—技術賦能—産業轉化”的價值鏈條,讓文化傳播從單向輸出升級為多維互動。未來,隨着5G、AI等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影視文旅將突破時空界限,創造出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文化體驗,實現“讓每一個故事都可游可感,讓每一處風景都有故事可講”的美好願景。

  (作者:李娟,係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黃河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