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深處,一支與主力失聯的東北抗聯小隊,在冰天雪地中與日軍周旋,只為完成“歸隊”的使命……由國家廣電總局重點指導劇目、北京市廣電局重點扶持項目熱血歸途群像劇《歸隊》近期在CCTV-8黃金強檔和騰訊視頻同步開播,劇集還聯動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省廣播電視局、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在哈爾濱市尚志公園、兆麟公園、哈爾濱博物館等地開展了《歸隊》放映活動周。
《歸隊》以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聯事跡為創作藍本,聚焦一支在戰鬥中與主力部隊失散的小分隊,展現隊員們在敵人重重圍困下克服艱難險阻、重新集結的歷程。通過平凡戰士的個體視角,還原了那段充滿艱辛的抗戰歲月,彰顯了抗聯戰士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命韌性與理想信念。
《歸隊》細膩刻畫了抗聯戰士面臨的生存挑戰。劇中,多處細節真實再現了當時的艱苦環境:排長魯長山(老山東)在馬糞中尋找未被消化的玉米粒果腹;隊員們分食僅存的一塊乾糧時,分了一圈還有大半個,每個人都只取一小口,將生存的機會讓給戰友。無數這樣真實的細節匯聚成艱難的“歸隊之路”,抗聯戰士的信仰與信念令人動容。
據了解,劇組是深入長白山腹地進行實景拍攝,這些極具衝擊力的寫實場景並非藝術誇張,而是對歷史真實的還原。正是在這種超越常人極限的生存考驗中,“忠於信仰、牢記使命”的抗聯精神得到了生動詮釋和當代傳承。
此外,《歸隊》在視覺呈現上也在最大限度追求真實。製作團隊在東北抗聯曾經戰鬥過的區域搭建實景,對服裝的破損程度、人物身體的創傷痕跡等都嚴格考究,力求貼合每個角色的身份背景和所處環境。
演員們不僅在外形上最大限度貼近角色,更通過含蓄而富有張力的表演,深入刻畫了戰爭背景下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胡軍塑造的魯長山(老山東)剛毅果敢,又不失溫情細膩;李乃文詮釋的湯德遠懷抱理想信念,卻在家庭情感中面臨兩難;蔣欣飾演的酒館老闆大闊枝,表面上與各方勢力交好,展現出圓滑的處世智慧,但在關鍵時刻,卻毅然選擇救助抗聯戰士。這些角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天生英雄”,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會飢餓、會恐懼、會猶豫,也會在絕境中迸發出驚人生命力的普通人,這樣立體的群像塑造打破了英雄的符號化形象,回歸“凡人本色”反而更加真實可信。
《歸隊》採用貼近普通人的敘事方式,通過充滿生活氣息的情感&&,拉近了當代觀眾與抗戰歷史的距離。劇集突破傳統抗戰題材的敘事模式,以小人物視角,展現了一群失散的抗聯戰士如何在極端環境中掙扎、求生、相互尋找的過程。
歸隊,顯然已經超越了軍事術語的範疇,而是成為一種精神象徵。正如戰士福慶在病中對戰友的囑託:“到牡丹江松林鎮找到八棵松,把我的名字刻上去,這樣我就是死了也算歸隊。”八棵松,正是精神的坐標、靈魂的歸宿。
劇集通過多條敘事線索並行展開,打破了常規的“前線作戰”模式:魯長山(老山東)與田小貴在山林中的求生之路;蘭花兒在逃亡途中與匪幫的相遇;高雲虎與福慶在淘金場的艱難掙扎;湯德遠獨自與自然和敵人的周旋。
這些線索雖然獨立發展,卻因“歸隊”這一核心使命而緊密交織,增強了劇情的張力與懸念感,也讓戰爭呈現不再局限於戰場上的廝殺,而是延伸至普通人生活中的每個選擇、每口食物、每次生死離別。
《歸隊》用對歷史的尊重與細膩的藝術表達,讓抗聯精神在貼近現實的敘事中獲得當代觀眾的共鳴,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它不僅僅是一部抗戰題材作品,更是一部關於人在絕境中如何堅守承諾、尋找精神歸屬的信仰之作。(文/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