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沉寂,三千年時光,將它掩埋於塵土之下。
發掘、修復……直到某一天,考古人的手輕輕拂去塵埃,青銅的流光便再次甦醒。你,聽過鳳鳥重生的呼吸嗎?

2000年,晉侯鳥尊出土於西周晉國的首任國君燮父墓中,是中國青銅藝術寶庫中的珍品,被譽為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然而,因盜墓者曾使用炸藥對其進行盜掘,鳥尊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出土時已殘損為碎片。經過多方專家的科學挖掘、尋缺、復原,鳥尊才得以以完整的姿態與世人見面。

在山西博物院,就有這樣一款以晉侯鳥尊出土、修復整個過程為設計基礎的文創産品。
挖掘碎片、清理碎片、拼合碎片、補配缺失、粘連碎片、填補縫隙、人工着色,讓大家在動手實操中體驗更為真實的文物修復工作。

“可巧手以繼拙作,不可庸工以當精製”。文物修復所蘊含的匠人精神在模擬與體驗中得以延續,在拼合與打磨中走向永恒。
以匠心修復時光,正是對中華文明最深沉、最動人的守護。


記者:張哲
編導:張淑卿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