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4年精心打磨,追光動畫出品的京産電影《聊齋:蘭若寺》將於7月12日揭開神秘面紗。影片以蘭若寺串聯起6個跨越不同時代的故事,劇情、角色、美術均有喜人突破。在人與妖、真與假、愛與恨的變幻交織中,影片生動展現了中國誌怪故事的魅力。
《嶗山道士》中梨形的梨販。
《蓮花公主》富有童趣的造型。
蘭若寺是所有故事發生地
“新文化”系列第一部作品《長安三萬里》大獲成功後,熱情的網友給追光動畫列出了一張囊括歷朝歷代好題材的片單,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便在其中。《聊齋志異》蘊藏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在畫面上又極具開發空間,於是,這部中國最有名的誌怪小説集成了“新文化”系列第二部的題材原型。
《聊齋志異》是短故事集,為了原汁原味呈現,主創決定採用故事集的形式,6個故事,6種視覺風格,讓觀眾真切感受“聊齋世界”的獨特魅力。
在故事選擇上,團隊首先挑選了大家熟知的《聶小倩》《畫皮》《嶗山道士》。
《聶小倩》的故事框架基本遵循原著,但背景設定在了亂世,以凸顯時代對角色的壓力,也讓主角間的情感更趨極致。夜叉等邪惡元素是亂世的化身,小倩和寧採臣的愛情則象徵他們與邪惡的對抗。《畫皮》選擇從女性視角展開,對婚姻關係進行探討,對畫皮妖的塑造也有一定創新。
團隊希望體現真善美的情感內核,為角色設計成長曲線,原本從成年人視角出發的《蓮花公主》被改編為小朋友的故事,以體現成長過程。《魯公女》則希望在情感上有所昇華,以真善美的結局收尾。
5個故事在主題上形成片中蒲松齡所説的“見貪心、見真心、見亂世情、見夫妻情、見生死情”,在鏡花水月裏辨虛妄與真情。5個故事的情感濃度逐步上升,從樸素詼諧的哲理最終過渡到跨越生死的情感。
蘭若寺裏,蒲松齡與兩個精怪比拼講故事,這條主線將前5個故事串聯起來,成為第6個故事《井下故事》。影片總製片人宋依依介紹,6個不同時代的故事都在蘭若寺一樹一井的見證下發生,讓人有滄海桑田之感。“蘭若寺就像華夏大地的縮影,這裡發生的故事被後人記住,代代相傳。”
嫦娥跳起霓裳羽衣舞
《聊齋志異》擁有眾多極具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不僅人鬼狐妖種類有別,而且性格迥異、立體豐滿。為了在大銀幕上呈現這些形象,主創團隊費盡心思。
《嶗山道士》中的梨販,頭和肚子組合起來就是典型的梨形,發髻高聳,綁頭髮的發帶像兩片葉子。從剪影上看,他就像一隻梨在賣梨。
故事裏的嫦娥翩翩起舞,主創選定霓裳羽衣舞作為核心舞種,不僅請舞蹈演員重新編舞,將柘枝舞、盤古舞等其他舞種的特色動作融入其中,還通過動作捕捉技術設計角色動作,最終呈現出“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的唯美意境。
《蓮花公主》是片中最具童趣的篇章,蜂國公主蓮花外貌嬌憨可愛,性格率真勇敢。她的頭上裝飾着毛茸茸的小球,跟蜜蜂毛茸茸的頭部構造類似。她的裙子有好幾層紗,造型和紋理都模仿了蜜蜂翅膀。她從遠處飛來時,就像一隻小蜜蜂。
至於創作出這些故事和人物的大文豪蒲松齡,在查閱他的生平事跡時,主創團隊都被他樂觀豁達的態度所折服。設計角色時,大家覺得蒲松齡擅長講故事,表達一定很自信,於是為他設計了偏大的嘴巴,眼尾上翹,顯得聰明機敏。
毛氈宋畫讓人耳目一新
《聊齋志異》天馬行空、變幻莫測的故事被搬上大銀幕,呈現出不同風格的畫風,讓觀眾收穫繽紛奇妙的觀影感受。
《嶗山道士》採用毛氈風格,讓人耳目一新。毛氈質感的一大特點是黏滯性強,比如角色穿墻時會留下很多毛髮,並産生黏滯的拉扯。主創努力通過CG技術來呈現這種拉扯感:主角王承被藤條抽打時,臉上會抽打出一些毛;當他穿墻、拽動身體時,也會拉扯出很多毛。這一篇章時長僅約15分鐘,但毛髮渲染量卻達到長片級別,不光角色頭髮需要渲染,場景中植被、特效也都需要渲染,因為這是一個毛氈的世界,為此,主創單獨開發一套流程,進行大量測試,以提高製作效率。
為讓《畫皮》充滿中式審美,主創從宋畫中尋找參考。在場景設計上,主創借鑒散點透視手法,壓縮透視效果,達到平面繪畫的裝飾美感。從古畫中提取的古樹等元素,透露出濃郁的古韻。燈光質感也進行了平面化處理,古畫的黃調和褪色感意蘊悠遠。(北京日報記者 袁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