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量狂歡到內容深耕 微短劇何以精微致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1 11:22:3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從流量狂歡到內容深耕 微短劇何以精微致遠

字體:

  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上,微短劇超過傳統長劇、綜藝,成為最受關注、討論聲量最大的話題。一方面,從高規格的“追光計劃”微短劇國際大賽到政府專項扶持政策的發布,再到多場微短劇精品創作研討會的密集召開,昭示着這個新興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與市場機遇;另一方面,站在行業前沿的微短劇創作者們,已明顯感知急速增長背後是無法回避的嚴峻挑戰——高同質化內容讓觀眾産生“爽疲勞”,付費意願下降,流量增長放緩。微短劇發展已經站在了紅利期消退、“情緒牽引”時代終結的十字路口。

  壓力和隱憂,亦是升級的契機。當行業不再沉迷於“流量速食”,轉而追求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這場“方寸之爭”方能通向更廣闊的天地。正如本屆大會的主題——精微致遠,微短劇的真正價值,終將歸於以小見大的時代表達。

  發展現狀

  從唯流量論到價值沉澱

  據雲合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微短劇的熱潮持續,供給極速膨脹,紅果及“愛優騰芒”等&&的微短劇庫存總量目前已達4萬部,但有效播放同比上月增速已從2月的44%滑降到了6月的4.7%。從流量數據上,微短劇已經進入瓶頸期,全行業正在理性尋找路徑突破天花板。

  最初傳統長劇和微短劇之間似乎有“存亡之爭”,如今行業已逐漸看清這場新舊比拼的未來:二者都具有娛樂價值,都具有情緒價值,共同趨向精品化,相互博弈、依存和借鑒。在內容産業的變局中,長和短、橫和豎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優勢各顯的一個新生態系統。數據顯示,長劇每年在製作端的投入達300億元以上,而短劇投入在120億元以上,因此在長短劇共存的生態體系中是一個增量的市場,對從事內容産業的從業者來説: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愛奇藝CEO龔宇認可這種行業新常態。他説:“我以前一直認為,科技創新誕生了電影、電視作品,但互聯網的誕生沒有催生新的作品形態,現在看來,微劇就是那個新形態。它曾衝擊着傳統影視行業,但也逐漸趨於平靜,讓網絡視聽的內容生態系統中又多了一個品類,且與其他品類各得其所。”

  而在全新的視聽內容體系下,影視市場發生了變遷:內容價值完成了從流量到人心的回歸。“唯流量論被徹底拋棄,真正能留下來和産生深遠影響的只會是直抵人心的內容。長遠看,能讓用戶産生情感和思考的,便是可以對抗浮躁,長久沉澱的內容價值。”騰訊在線視頻聯席主席王娟總結。

  創作困境

  “爽疲勞”是高速發展後暴露的痛點

  你還在對微短劇上頭嗎?很多人的答案已經變成了否定。

  曾經讓人欲罷不能的快節奏、強反轉、高滿足感,如今已逐漸褪去吸引力,成為觀眾口中的槽點和創作者的痛點。

  在微短劇行業最初爆發的紅利期,拿一部網文隨便改編一下,就可以通過投流的方式找用戶,拿到情緒價值的變現。然而,經過短暫的高速發展之後,“爽疲勞”危機正在行業蔓延,舊有的創作模式正被市場拋棄。“我們&&每週收到超千部劇本,簽約率卻低至2%-3%。”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透露。來自點眾科技的訪談調查顯示,即使是三四線城市年齡偏大的男性用戶(被視作重度用戶)也因為高度同質化內容“一看開頭就知道結尾”,已經不太願意為每一部微短劇買單了。

  用戶覺醒與市場洗牌,迫使微短劇創作經歷一場痛苦的蛻變。它不再是表面上的視聽升級,而是一場創作邏輯的重構。點眾科技負責人李江認為,微短劇已經從第一階段的流量敘事,躍遷至第二階段的影視化表達。如果説第一階段是人設服務於劇情,以臉譜化角色推動狗血衝突,那麼第二階段的核心突破,則在於事件服務人物。他以《好一個乖乖女》的成功為例:“故事本身其實並沒有多麼奇幻或者吸引人,但它是用事件反過來刻畫人物的。原來人物都是臉譜化的,是為劇情服務的。”正是這種對人物的刻畫,讓該片斬獲了1.1億小時的播放時長。

  真正的精品化還不止於此,從業者們正將目光投向更具厚度與廣度現實共情。以四川方言的煙火氣講述家庭羈絆的《家裏家外》、用精巧構思承載民族情懷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將鏡頭對準鄉村法官的《法官的榮耀》等作品正在出圈。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將個體敘事巧妙地昇華為對時代精神的觀照、對社會議題的探討、對文化根脈的守護。正如李江所説:“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微短劇的影視化特徵和真正意義上的精品化特徵就非常明顯了。因為它不只是情緒情感,而已經走到了情懷階段,是我們大多數觀眾和用戶的基本價值觀的共振和共鳴。”

  &&助力

  快餐式消費向經典化創作轉型

  在微短劇行業迅猛發展的當下,播出&&作為內容生産與分發的核心樞紐,其策略調整與生態構建能力直接影響着行業的發展走向。

  以愛奇藝為例,該&&將微短劇劃分為豎屏微劇(單集1-3分鐘)和橫屏短劇(單集5-20分鐘)兩大品類。楊海濤介紹,早期微劇採用短視頻生産邏輯,行業年供給量超過3萬部,但同質化問題極為嚴重,而愛奇藝用戶更傾向於具有影視質感的內容,推動創作邏輯從“情緒牽引”向“故事敘事”轉變成為必然選擇。

  在具體實踐中,愛奇藝以IP改編作為破除同質化的核心手段。在全行業範圍內整合了近3萬部小説IP,開設IP改編專區,為創作者提供豐富的改編素材。無論是四大名著等傳統經典,還是《靈魂擺渡》《唐朝詭事錄》等長劇IP,其改編的微短劇都展現出持久的生命力,可謂“經典永恒”。這促使&&加大對經典IP的開發力度,推動微短劇從“快餐式消費”向“經典化創作”轉型。對於橫屏短劇,該&&則提出“與長劇卷品質”的競爭思路,推出“精品短劇百部計劃”和“短劇大劇計劃”,通過系列化開發和電影級製作,成功吸引了原IP粉絲和新觀眾,證明了橫屏短劇在品質對標長劇的可行性。

  在長期主義戰略落地方面,騰訊視頻以“十分短劇”品牌為核心抓手。該品牌升級後包含三重寓意:滿分品質的追求、橫豎屏短劇內容的融合、基於用戶需求下更為精準的情緒表達。&&為進入“十分短劇”的作品提供更多曝光資源。此外,該&&以“細分多元”為關鍵詞,向行業發布了煙火氣、少年氣、新鮮氣共三大內容創作方向,鼓勵創作者在家庭生活、青春成長、創新題材等細分賽道深耕,在細分垂直的內容賽道裏用更細膩的創作投入,完成更新鮮的創作表達。

  抖音“統一分發、多元變現”的打法,則代表了短視頻&&向微短劇領域拓展的獨特路徑。在內容扶持政策上,抖音集團推出“辰星計劃”和“果燃計劃”雙輪驅動。《夫妻的春節》《以愛之名》等作品通過“星辰計劃”成功破圈,展現了短視頻&&在流量運營和用戶觸達方面的優勢。“果燃計劃”則聚焦精品短劇加速孵化,《家裏家外》作為首部四川方言短劇,在紅果短劇免費播出三天即獲得10億播放量。另外,通過與央視頻、國家圖書館、最高人民檢察院等跨界融合,拓展微短劇的社會功能,不僅豐富了微短劇的題材庫,還推動微短劇向主流文化形態演進,成為文化傳播和社會服務的參與者。

  政策護航

  為微短劇升級提供“首都參考”

  在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微短劇高質量發展主題研討會上,北京市廣電局詳細闡釋首都推動微短劇精品化的三大戰略舉措:北京市通過構建“全鏈全程培育體系”,已形成主題創作、資金扶持、市區聯動的立體化發展模式。2024年以來,北京已有120部微短劇入選國家級推優評獎,數量質量穩居全國首位,涌現出《獅城山海》《祈安瀾》等標杆作品。

  依託大運河文化帶和千億級投資優勢,通州區創新推出《北京城市副中心促進網絡視聽産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細則》,設立網絡視聽産業園吸引百家企業入駐。2024年園區産值突破10億元,文體娛樂稅收同比激增100%,《我在宋莊》等本土微短劇播放量超2000萬次。

  為了扶持微短劇“出海”,北京市新修訂了《北京市提升廣播電視網絡視聽業國際傳播力獎勵扶持專項資金政策》,對外譯製傳播、版權輸出、&&的建設、效能提升等均可獲得獎勵。以2024年扶持獎勵的項目為例,《不完美受害人》譯製成了6個語種,最後獲得了對外譯製傳播的78.3萬元獎勵;版權輸出類作品《長月燼明》全球播放量過億,併入圍了首爾電視劇大賞的最佳作品;《歡迎來到麥樂村》《熊貓劇場》等效能提升類項目,都得到了5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的扶持和獎勵。據悉,今年的該專項資金政策正在申報,截止日期為7月22日,有意申請的“出海”微短劇企業還可積極申報。

  全民創作

  新技術催生新表達

  當微短劇在創作上升級、在産業中形成合力,它的未來便不再局限於小屏方寸間的流量爭奪。精品化轉型,正推動整個行業突破原有的框架,邁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技術創新、與各行各業的深度結合以及全球市場的開拓,共同描繪出微短劇充滿潛力的未來。

  AIGC網絡微短劇微電影大賽,5個月徵集到92部作品,最終《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等10部作品脫穎而出,標誌着數字技術與藝術創作的深度融合已成為行業新趨勢。金獎得主劉暢在分享創作心得時提到,團隊運用AI技術實現了劇本優化、鏡頭設計和美術敘事的三重突破。“我們嘗試用AI解析三星堆文物元素,將其轉化為沉浸式科幻敘事,這種跨時空對話既保留了文化根脈,又賦予傳統符號當代生命力。”AI生成的動態場景與實拍素材無縫銜接,開創了文博題材數字化表達的新範式。

  技術創新正在快速改變微短劇的製作和觀看方式。當下,大量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創作者,特別是超級創作者,利用AIGC進行劇本的撰寫,從內容的生成,到最後的剪輯合成上線,一兩個人就可以完成短劇製作,預示着普通人也能輕鬆創作短劇的時代即將開啟。

  著名導演郭靖宇介紹新作《煙雨神游記》時提到,“故事一定是最傳統的,但是它也是最科技的,因為裏面會有非常重要的人物是AI人物。這是一部AI與真人結合的大型神話劇。”他認為,這種結合“可能會是整個微短劇市場未來的另外一個發展方向”,將為傳統故事帶來全新的科技魅力。

  在未來影視産業中,AI讓年輕人不再畏懼大題材,同時超級個體崛起,小團隊也能做IP宇宙。未來或許會出現AI原生觀眾,為個人量身定制專屬作品將成為現實,在政策護航下,助力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7月2日在京舉行

  ·內存·

  《2024北京微短劇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北京微短劇産值穩居全國首位

  在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上,《2024北京微短劇研究報告》正式發布,為全國微短劇行業創新升級提供“首都參考”,其數據顯示北京市場有如下特點:

  (1)市場規模領跑全國。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首次超越電影票房總量。其中,北京微短劇産值規模約336.2億元,佔全國總量三分之二,穩居全國首位。

  (2)産業集聚效應凸顯。北京集聚“紅果短劇”(抖音)、“河馬劇場”(點眾科技)、“野象劇場”(中文在線)等23家重點&&,數量佔比全國半數以上。

  (3)用戶畫像勾勒市場新需求。北京微短劇用戶以女性偏多(佔比超60%),25-34歲青年群體佔比54.1%成為核心受眾,近四成用戶偏好3-5分鐘短劇集,周末及通勤時段為觀看高峰,凸顯微短劇在北京地區人們文化娛樂生活中的重要性。

  (4)AIGC賦能日益深入化。賦能劇本創作與製作流程,降本增效,壓縮成本30%以上,催生互動劇、豎屏劇等新形態。

  (5)海外布局成效明顯。近半北京微短劇企業拓展海外業務,超一成專注海外市場。依託內容優勢,其海外影響力持續提升,未來份額有望增長,開闢更廣闊空間。

  本版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傑

  統籌/李洋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