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交會開幕:共話視聽産業創新生態,長短劇融合激發行業新動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5 14:15:38
來源:新華網

2025春交會開幕:共話視聽産業創新生態,長短劇融合激發行業新動能

字體:

  4月24日,以“合見未來·光啟新篇”為主題的2025首都視聽節目春交會在北京開幕。行業主管部門、學界專家、&&代表及一線創作者圍繞內容創新方法論、長短劇融合發展、技術賦能産業變革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行業變革加速:精品化與差異化成破局關鍵

  當前,視聽産業正處於深度變革期。用戶需求多元化、技術迭代加速、國際傳播格局變化等多重因素交織,對內容創作提出更高要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在主旨演講中指出:“系統性變革正在重塑內容生産與傳播邏輯,精品化、差異化、國際化成為行業破局關鍵。”

  首都視聽産業協會會長、海潤影視董事長劉燕銘強調,內容行業需以“增強原創力、文化力與國際傳播力”為突破口,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視聽IP矩陣。北京市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張蘇提出“三個堅持”:堅持匠心傳承,打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精品;堅持首善標準,構建百花齊放的創作生態;堅持融合思維,以科技賦能內容創新。張蘇特別提到,北京將加大對現實題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及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扶持力度,推動“京産劇”品牌持續領跑。

  長短劇融合:從“競爭”到“共生”的産業突圍

  近年來,短劇市場爆發式增長與長劇精品化轉型並行,長短劇之變成為行業焦點。中廣聯合會副會長、首視協創作規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京盛提出,長劇與短劇並非替代關係,而是“互為補充、相互賦能”,“長劇可借鑒短劇的強節奏、高互動,短劇需吸收長劇的敘事深度與人物刻畫,二者融合將催生新的內容形態。”

  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影視信息網絡中心副主任、廣播電視規劃院黨委委員鄧向冬披露,2024年全網劇集有效播放中,12集以下短劇佔比達37%,但頭部長劇仍佔據60%以上用戶時長。這一現象折射出用戶對“輕量化敘事”與“沉浸式體驗”的雙重需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編劇/製片人徐萌以《我是刑警》為例,解析長劇破圈密碼:“強情節、快節奏、深互動是關鍵,但核心仍是扎根現實、抵達人性的創作初心。”

  華策影視創始人、董事長趙依芳觀察到行業生態重構:長劇縮短至20-30集成主流,短劇向精品化、電影化演進,微短劇與電商、文旅跨界融合。“創作者需建立‘全鏈路思維’,從IP孵化到衍生開發,每個環節都要精準匹配用戶需求。”首視協副會長、完美世界影視高級副總裁、完美世界影視業務負責人曾映雪提出“三維發力”策略:長劇深耕現實主義與重大主題,短劇精作類型化創新,中視頻探索“劇影聯動”新模式。

  技術賦能:從“工具革命”到“創作方法論”

  技術創新成為論壇高頻詞。愛奇藝副總裁、總編輯王兆楠以《我的阿勒泰》等現實題材爆款為例,強調技術應服務於“抵達人性的真實”。“AI可輔助劇本診斷、場景優化,但創作的核心仍是尊重人的主體性。技術不是替代者,而是創作者的夥伴。”

  首視協副會長、長信傳媒董事長郭靖宇分享《唐朝詭事錄》系列開發經驗,提出“IP深度開發”模式:通過系列化、劇場化運營,實現長短視頻用戶覆蓋與商業價值最大化。首視協視聽科技發展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與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邱章紅指出,AIGC技術可助力內容出海,通過多語種生成、文化適配等解決方案,破解本土化難題,推動中國故事全球化表達。

  匠心傳承:在變革中堅守文化價值

  面對市場波動,與會者達成共識: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必須統一。張蘇提出“三力”標準:以原創力夯實內容根基,以文化力彰顯中國精神,以傳播力講好中國故事。

  “技術是手段,文化是根本”,劉燕銘強調,唯有不斷增強原創力、文化力與國際傳播力,才能贏得未來。他以海潤影視即將開機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破曉》為例,闡述如何通過年輕化敘事讓主旋律作品“破圈”。

  祝燕南總結,視聽産業已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精品生産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要敢於在題材開掘、敘事創新、技術融合上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