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演員的責任就是帶給觀眾正能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8 08:52:27
來源:新華網

馬麗:演員的責任就是帶給觀眾正能量

字體: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郭宇靖)“希望通過影片,讓觀眾感受到自閉症群體的不易,引起社會更多關注。”演員馬麗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作為母親的她,目前在拍攝一部自閉症兒童題材的電影。她説,演員的責任就是給觀眾帶來正能量,希望這個題材能夠走入觀眾內心。

  “演員的責任就是給觀眾帶來正能量”

  十年前,馬麗初涉影壇,以質樸而充滿活力的表演,將《夏洛特煩惱》中馬冬梅這個角色,刻畫得淋漓盡致。“那時我對表演充滿着無知無畏的熱情,現在則有了更多感悟和經驗,特別是深感社會責任重大,總在思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能否帶給觀眾正能量。”她説。

  為了演好自閉症母親這個角色,她除了研究病症,還與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們深入交流,感受她們每天要面對孩子的各種突發狀況:毫無徵兆的情緒失控;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安撫和照顧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孩子……“我們只是短暫體驗,而這些家庭卻時時刻刻都要面對。”在片場,每演完一場戲都讓她身心俱疲,久久難以走出。

  馬麗的堅持,也體現在她的人生選擇上。“在生寶寶前有各種聲音勸我説,現在是事業上升期,得留下來演戲,否則會堵住自己的出路。”她坦言,自己確實糾結過,當時還有兩三部電影要開機,但在事業和孩子中,她最終選擇推掉片約,全力以赴迎接新生命。

  事實證明,成為母親後她的狀態比原來還要好。“做了媽媽,我有了更豐富的情感,變得更加勇敢,再去塑造角色時,跟以前完全不一樣,除了外在表現外,還有一種力量感支撐我的內心。”她説。

  “好的角色創作要走到觀眾身邊”

  馬麗的演藝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學表演到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她用了20年。站在頒獎舞&上,所有的心酸和不易涌上心頭。

  馬麗坦言,自己曾因一部電視劇中的角色形象“不夠好”,而遭受攻擊,讓她痛苦不堪。“‘演技差’‘形象醜陋’等鋪天蓋地的謾罵,讓我大哭,發誓再也不演這樣的角色。後來有前輩安慰我,應該換個角度去想,這説明演得好,形象塑造到位。”她説,經過多年心理建設,回頭想想才明白,只有堅守專業初心,才能堅定自我內心,好的作品就是演員的底氣。

  她認為,好作品要走到觀眾身邊,讓人感同身受。比如接地氣的小品就能解決老百姓的身邊事,“我在春晚參演的諷刺小品《坑》播出後,有網友感謝説,他家門口的大坑七八年沒人管,小品播出後連夜就被填上了。我聽後榮譽感瞬間爆棚!”她分享道。

  馬麗説,自己是一個很接地氣的演員。“不管什麼樣的人生經歷都是我的財富,讓角色更加真實。比如我演一個人物,穿高跟鞋、球鞋、平底鞋……每種鞋站姿都不一樣,要符合人物的定位和氣質。這就是人物的根,不僅外在形象要真實還原,內心也要紮實。”

  “創新是讓觀眾進影院的源動力”

  今年以來,電影市場暑期檔、國慶檔不及預期,引起行業關注。“到底什麼題材、什麼類型、怎麼去拍,才能讓觀眾重新走回影院,這值得所有電影人深思”。馬麗認為,當前市場並不樂觀,大家應該行動起來。

  她&&,當下中國電影如何從“高原”走向“高峰”,關鍵還是要加大創新力度。這是讓觀眾重新走進影院的源動力。

  “例如拍攝電影《第二十條》,如果還是一個中規中矩的普法影片,票房和口碑很難有突破,但是因為導演在故事架構、敘事手法等方面大膽創新,才讓觀眾耳目一新。“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思路,大家可以多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馬麗認為,與電影市場遭遇的挑戰相同,喜劇也越來越難做了。“我不希望觀眾只是一笑了之,還希望作品對觀眾內心有所觸動。”她説,曾經有過念頭,想證明自己除了喜劇之外,也可以演悲劇、演正劇,但是後來發現喜劇真的很珍貴。

  “我一定會愛惜喜劇的羽毛。希望自己的喜劇依然能給大家帶來快樂,同時也期盼和所有的文藝工作者一起,帶着多一些中國元素、中國文化的作品走向世界。”馬麗説。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