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刑偵大劇《我是刑警》在央視八套上演大結局。該劇還原了30年間我國多起刑事大案的偵破全過程,刻畫了一批忠魂熱血的公安幹警形象,記錄了刑偵工作隨着科技發展的種種變遷。《我是刑警》面貌樸實,是一份情理交織、具有廣度與厚度的“刑事偵緝檔案”,填補了熒屏重案紀實類劇集的空白,讓國産刑偵劇找回了該有的樣子。
“不瘋魔不成活”的刑警群像
《我是刑警》塑造了一群“不瘋魔不成活”的基層刑警群像。劇中,一代代刑警薪火相傳、捍衛警察榮譽,在鍥而不捨的緝兇過程中,履行着“讓死者安息,讓生者安寧”的職業使命。
作為劇中男二號,富大龍出演的刑警大隊副大隊長陶維志在30集時才登場,卻是尾聲階段的高光人物。在這個角色身上,幾乎濃縮了一線幹警經歷的酸甜苦辣:被命案困住不得頭緒,又執着不肯放棄,每次DNA檢測出結果,都發現是一場空歡喜,他自嘲辦案辦到“走火入魔”。歷時6年,苦苦追尋真相與正義的陶維志終於找到了案件突破口,確定嫌疑人的那一刻,他忍不住放聲大哭,一邊擺手一邊轉過頭流淚的場景令人動容,一個平凡卻偉大的警察形象走進觀眾心中。
即便是一個出場戲份不多的警察角色,往往也被賦予了豐富的故事線和情感。比如秦川的戰友葉茂生,因為跟着秦川參與“1·28”大案的偵破萌生了考大學去更大舞&的想法,不想在雪夜追捕時遇害,而他的志願終於在20年後被女兒實現。還有為偵破良城系列強姦殺人殘害女性案(原型即備受關注的白銀案)幾乎妻離子散的老刑警范守良,即便在晚年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還是會在聽到案件時眼中閃出光芒。當案件歷時28年終於告破,徒弟在范守良墓前告知的一幕,那份悲壯感讓不少觀眾為之唏噓落淚。
劇中成長線最為完整的莫過於主角秦川,於和偉將一個大學畢業後有些愣頭青的毛頭小子轉變成刑事專業大拿的過程刻畫得飽滿立體。早年剛到刑警隊擔任副隊長,秦川因為與隊長一言不合,就把獎章甩給領導賭氣“不幹了”。歷經預審科的磨練、不斷與警隊內外各部門斡旋,秦川終於明白“合作”才能推動案件更快偵破。後期,秦川待人接物有了明顯變化:與同事精誠合作,對上級提出合理化建議,對下屬可以從一個基層刑警的角度感同身受地共情。通過點點滴滴的細節,一個沉穩幹練、開放包容又與時俱進的刑警形象塑造得具有感染力和説服力。
重案紀實劇迷大呼過癮
《我是刑警》的劇情大幕是從上世紀90年代的中昌省河昌市緩緩拉開。劇中,15個案件以大案實錄的形式,將現實中橫跨30年發生在全國各地的多起刑事案件濃縮於虛構的中昌省。戲外,《我是刑警》劇組跨越了中國的廣袤大地拍攝取景。
《我是刑警》堅持實景拍攝,每起案件的細節都最大程度還原真實,讓觀眾很容易被帶入案件發生的場景之中。在“張克寒連環持槍搶劫殺人案”中,被警方擊斃的張克寒,屍體的姿勢、中槍部位以及地上的血跡都和當年悍匪周克華伏法時一模一樣。
除了精準還原案件細節,《我是刑警》中還濃墨重彩地展現了公安幹警對案件推理和偵破的過程。在殺害銀行行長案件中,面對嫌疑人的反偵查能力以及案件久遠缺失證據,警方動用心理戰,“測謊”一幕戲,劇情的技術含量拉滿,讓劇迷感慨“很久沒看過如此寫實的刑偵劇”。
《我是刑警》以主人公秦川的成長,串聯起一系列真實案件改編的惡性大案,該劇也致敬了“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模崔道植,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模、最美奮鬥者、刑偵專家烏國慶,以及奮戰在基層一線的廣大刑偵民警。
既有“事真”也有“人真”,使得《我是刑警》與通常的刑偵涉案劇有很大不同,在敘事上更接近職場劇或職業劇。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刑警,秦川既是老一代幹警信任託付的對象,也是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他依據自己多年的辦案經驗提出建議,使得公安系統建立了DNA與指紋庫,讓警方辦案效率得到飛躍。
從早期技術手段相對匱乏,到隨着時代發展加入了DNA、指紋採集、信息庫等刑偵技術;從行走千里、晝夜無休地挨家挨戶摸排調查,到遠程調動信息、在線比對,劇情將刑偵事業的奮鬥歷程以及法治進步真切地展現在觀眾眼前,還讓不少劇迷在追劇之餘,對公安部首批特邀刑偵專家——“刑偵八虎”的傳奇故事産生了濃厚興趣。
《我是刑警》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讓作品真實落地,如果説劇集有什麼遺憾,配音質量議論較多——很多觀眾指齣劇中配音令人齣戲,如果能採用案發地的方言或演員同期聲,整部劇的質感會進一步提升。 北京晚報記者 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