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題:記者手記:探尋雲南咖啡的“創新味道”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趙彩琳
冬日時節,雲南省保山市潞江壩卻是溫暖乾燥、日頭強烈,鮮紅飽滿的咖啡果壓彎了枝條。
這片被高黎貢山和怒江共同滋養的亞熱帶幹熱河谷,成就了雲南小粒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酸”的獨特風味,成為雲南精品咖啡的主産區。
“這是雲咖3號,果子嘗起來有白色花香。”“這是雲咖4號,帶有明顯的熱帶水果風味。”在雲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咖啡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胡發廣領着記者走進種質資源區,穿梭在密集的咖啡樹中。
雲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內種植的咖啡樹。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攝
雲南已有130餘年的咖啡種植歷史,佔據着全國98%的咖啡産量。但一直以來,雲南種植的咖啡都是引進品種。近年來,胡發廣團隊自主選育出5個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品種,實現了小粒咖啡品種“中國育”零的突破。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不能被‘卡脖子’。”胡發廣説,我們所五代咖啡人緊盯“品質”二字,70多年如一日不懈奮鬥。
已過不惑之年,胡發廣的微信昵稱很浪漫——“咖啡人生(馨鼻芬芳與歲月苦澀)”。
“咖啡聞着是香的,喝着是苦的,咖啡農業科研工作也是一樣有苦有甜的嘛。”胡發廣笑着向記者解釋,自己在潞江壩做了20多年咖啡研究,都曬得禿嚕皮了。
曾經,雲南咖啡以生豆出口為主,咖啡品種、種植水平、初加工能力都比較滯後。受國際期貨價格影響,咖啡價格持續低迷,“喝咖啡很貴,種咖啡的人很窮”。咖啡研究更是冷門,幾乎申請不到課題經費。
“最難的時候,一公斤咖啡豆的價格僅為10.8元,而咖農種植成本就要15.8元,咖啡樹上挂滿果子但沒人採,采收還要搭上人工費。”這樣的場景深深刺痛着胡發廣等農業科研人員的心,“讓咖啡擺脫期貨價格束縛,開展良種更新換代、實現優質優價是最終出路!”
在研究所資源圃,胡發廣向記者介紹咖啡品種選育情況。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攝
如今,“雲咖1號”“雲咖2號”已經完成新品種技術轉化,生豆市場價格是當前商業品種的2倍以上。還有一批獨立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品種在開展區域性試驗。
“未來,‘雲咖1號’將在我們的産線上實現智能化、規模化生産,助力雲南咖啡産業向高端精品方向探索。”走進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寒向記者展示1000余畝的專屬栽種區規劃。
生産車間裏,多&&型設備和機械臂組成的生産線上,烘焙、篩選、分裝、安檢、裝箱等程序井然有序。一塊顯示屏上,車間溫度、濕度等各項數據一目了然。
近年來,以科技創新為重要支撐,雲南在品種選育篩選、標準化栽培技術、咖啡加工技術等方面提質增效,全省咖啡精品率已由2021年的不足8%提升至2023年的22.7%。不論是咖啡連鎖店的咖啡配方裏,還是精品咖啡館的手衝菜單上,雲南咖啡在國際上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專程來到保山參觀的德國咖啡企業家埃裏克·巴登告訴記者:“這裡已經擁有成熟的精品咖啡加工生産流程,並創造出獨屬於雲南咖啡的純凈味道。”
今年,雲南農業大學“咖啡科學與工程”專業首次招生就吸引了全國11個省份的考生,一度衝上熱搜。
胡發廣比過去更忙了。
“我們正在全省範圍內篩選適宜不同産區的優良咖啡新品種,打造具有雲南獨特地域風味的咖啡,相信未來會有一天,人們一喝就知道這是‘雲南味道’!”胡發廣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