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工廠化海水制氫項目在青島煉化建成 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9 11:44:13
來源:新華網

我國首個工廠化海水制氫項目在青島煉化建成 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

字體:

  12月18日,據中國石化新聞辦消息,我國首個工廠化海水制氫科研項目在中國石化青島煉化建成。項目採用海水直接制氫與綠電制綠氫結合的模式,每小時可生産綠氫20立方米,既為沿海地區消納可再生綠電生産綠氫探索了新方案,也為資源化利用高含鹽工業廢水提供了新路徑。

  項目採用工廠化運行方式,利用青島煉化水上光伏電站生産的部分綠電,通過電解槽將海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所産氫氣併入青島煉化管網,用於煉化生産或氫能車輛加注,生産過程完全在工廠內進行。

  海水制氫前景廣闊。綠氫是指通過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直接制取的氫,生産過程中基本不産生溫室氣體。我國沿海地區和海域具有較為豐富的風能、太陽能和海水資源,具有綠電生産綠氫的資源優勢。利用海水直接電解制氫,可將不穩定且較難儲存的綠電資源就地轉化為相對容易儲存和消納的綠氫資源,而且還能節省寶貴的淡水資源,為氫能産業發展開闢新途徑。

  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雖然海水制氫具有優勢,但仍面臨挑戰。海水中約3%的鹽含量以及雜質中的氯離子會對電解設備電極造成腐蝕,陽離子的沉積可能堵塞設備孔道,降低電解效率甚至損壞設備。中國石化青島煉化和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聯合攻關,通過研發特製的關鍵設備和特殊工藝流程,成功攻克了耐氯電極技術、高性能極板設計以及海水循環系統等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科研開發與應用場景的高度耦合互聯。

  隨着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海水制氫技術有望在未來實現規模化産業應用。目前,我國正加快推進海水制氫的技術研究。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積極在海水制氫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22年發布的《氫能産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推進海水制氫等氫能相關的新技術研發。目前,我國氫能專利位居全球第一,綠氫制取、氫燃料電池、大流量加氫站控制系統等技術取得突破。

  中國石化加快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大力推進氫能全産業鏈技術研發應用,搭建關鍵共性技術&&,積極推動氫能産業高質量發展,成功投用兆瓦級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制氫裝置,在國內率先實現百千瓦級固體氧化物(SOEC)電解水制氫項目開車,突破燃料電池鉑基催化劑公斤級工業生産。圍繞綠氫煉化、氫能交通加強産業布局,成功投産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範項目,建成136座加氫站和11個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初步形成“一大五小”氫能走廊格局,2023年加氫站氫氣加注量佔全國的40%左右。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