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聯通中外的樞紐,東西方文化與商品在這裡交匯。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正迸發着新的經濟活力和多元文化魅力。為摘下某些西方媒體的“有色眼鏡”,新華社記者王迪邇實地探訪新疆。大巴扎是此行第一站。這裡有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種類繁多的特色飲食和熱情好客的當地民眾,讓人感受到新疆的開放與繁榮。
第二集
新時代的新疆,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新華社記者王迪邇在新疆遇到的維吾爾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和柯爾克孜族等各民族的年輕人,他們穿着時尚,積極擁抱現代生活,臉上洋溢着自信與從容。
第三集
新疆的坎兒井約有2000年歷史,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新疆遺存坎兒井1500多條。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坎兒井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國內外游客。為了回應某些西方媒體的質疑,新華社記者王迪邇實地探訪,親眼見證了政府投入大量資源,保護着這一古老的灌溉系統。
第四集
麥西熱甫,是一種維吾爾族傳統聚會形式。新華社記者王迪邇在新疆參加了一場充滿歡歌笑語的麥西熱甫,與當地居民一起跳舞、唱歌,深刻感受到這種傳統文化如何在時代變遷中繼續煥發光彩。歡快的新疆麥西熱甫,能讓萍水相逢的人忘情共舞。現代化的進程給新疆帶來了經濟和社會的巨大變化,但麥西熱甫並未消失,反而被年輕一代接受和喜愛。
第五集
新華社記者王迪邇在探訪喀什古城時,從當地居民口中了解到,政府免費為居民提供了房屋加固和翻新服務,提升了居民的居住安全和生活便利。本片記錄了許多居民在新房中的生活,他們在保留傳統家庭布局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化的設施,提升了生活質量。喀什古城作為新疆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還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喀什古城的改造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不僅為古城居民創造了增收機會,也使得喀什成為向外界展示新疆文化多樣性的窗口。
第六集
上世紀,以十二木卡姆為典型代表的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曾一度瀕臨失傳。通過政府和民間藝人的共同努力,木卡姆得到搶救和保護,還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新華社記者王迪邇記錄了木卡姆藝人的現場表演。通過與這些藝人的互動,記者感受到木卡姆在維吾爾族文化中的深厚根基,也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多樣化、充滿文化自信的新疆。
第七集
新華社記者王迪邇在探訪新疆時發現,無論是在咖啡店點單,在集市閒逛,還是與當地居民日常交流,普通話、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甚至英語都被靈活使用。這種多語言並存的狀態,使得新疆在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中,既保持了傳統的文化特色,又能夠積極融入更廣泛的國家和國際環境,展現出新疆的語言多樣性和文化包容性。
第八集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基本人權,“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識。長期以來,新疆政府積極發展産業、創造就業機會,各族人民自願、平等就業,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華社記者王迪邇在探訪新疆的工廠時發現,工作不僅意味着收入來源,更為當地人民通過勞動提升生活質量、實現自我價值創造了機會。與某些西方媒體的片面指控相反,新疆充滿活力、追求進步的現實,不僅是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也是新疆人民努力實現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第九集
新疆是一個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地區。這裡有木卡姆、麥西熱甫等文化瑰寶,也有緊張忙碌、多姿多彩的現代生活,更有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鄰里溫情和民族相親。政府的投入不僅體現在對古城的保護和對坎兒井等古老水利工程的維護上,更體現在千方百計推動發展、改善民生的切實行動上。相較某些西方媒體戴着“有色眼鏡”看新疆,國際社會應該看到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努力創造幸福生活、共同建設美好未來的真實新疆。
-END-
視頻:王迪邇 孔令杭 汪宗楠 周生斌 古扎麗努爾·塔依爾江
文案:曹志恒 牛敏 謝巍 馬敏
顧問:王志中
專業指導:呂帆 王甜 楊思力
迪邇工作室製作
新華社國際部
新華社新疆分社
新華社浙江分社
新疆國際傳播中心
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新疆中心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