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副部長任海宏介紹科普資源支持中小學科技教育有關情況。(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電 在12日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副部長任海宏介紹了科普資源支持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有關情況。他&&,中國科協按照《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通過一系列舉措廣泛動員科技工作者,着眼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注重培養科學精神,為新時代科技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能。具體舉措包括:
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撐。中國科協充分發揮科協組織體系化資源供給和科普陣地社會力量集成優勢,將中小學科技教育作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一項重點工作。推動在新修訂的《科普法》中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動在國務院部署實施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中,將青少年列為5大重點人群,明確要求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技教育水平。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6—2030年)》《中國科協“十五五”科普工作規劃》,謀劃助力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思路舉措。
加強陣地和資源建設。目前全國科協系統管理的實體科技館1150座,流動科技館763套,科普大篷車1849輛,全年服務公眾1.5億人次。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支持免費的科技館,從2021年的267座增加到2025年的448座。科普中國圍繞“求知探索”“前沿科技”等主題集中傳播中小學科技教育知識,製作、匯聚、發布相關科普資源1.2萬餘個,精選500余個優質科普資源,聯動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推廣傳播。1274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遍佈各地、社會各行業,成為中小學生社會實踐重要陣地。全國相關學會結合各自優勢,建設特色科普陣地服務中小學生,例如:中國物理學會建設近300所“蒲公英計劃基地學校”,定向免費推送優質科技科教資源;中國氣象學會建設129所“氣象教育特色學校”,開展校園氣象科學實踐和氣象科普活動;中國航空學會建設542所“全國航空特色學校”,加強航空科技的普及。多樣化陣地有效匯聚特色教育資源。
助力創新後備人才培養。創新開展教師培訓,制定專業水平認證標準,主推“主題式研修”“骨幹教師交流”“館校合作實踐”三個特色版塊,研發課程案例900余項,萬餘名中小學科學教師和近40萬名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參加線下培訓,線上觀看近千萬人次,學員總體滿意率達到96%。聚焦培育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學方法特訓營”活動萬餘場。持續實施中小學“英才計劃”,由科學家“大先生”培養高中生“好苗子”,2013年以來4100多人次科學家擔任導師,累計培養12827名創新後備人才。
開展“第二課堂”科普活動。2022年以來,全國科技館聯動1.4萬餘所中小學,開展“科學之夜”“科技館大講堂”等場景式、體驗式活動4.8萬場次,今年共動員7359所中小學校、356家科技企業及科研院所參與,開展各類活動2萬餘場次。今年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各地各部門共組織活動50余萬場,其中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動近20萬場。4322家各級各類科普教育基地開展公益科普研學活動,線下參與超過2000萬人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食品安全進萬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機械科普進校園”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科跑中國”跑步與體能科普活動、中國電子學會科技志願者行動等一系列品牌活動走進中小學校,受到中小學生熱烈歡迎。
兩級科協舉辦的106個“中學生高校科學營”促進高校與高中協同育人,每年萬餘名優秀高中生線下參加活動,其中半數以上營員來自縣域高中。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已舉辦39屆,歷屆參賽人次超過5億,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助力青少年成長成才、托舉科技英才的高水平科普人才。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每年吸引近4000所學校、100萬名學生來參與。今年我們啟動了“同心築夢”西部項目,組織1萬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及“老少邊”地區學生參加科普研學。
開展“第二課堂”科普活動。2022年以來,全國科技館聯動1.4萬餘所中小學,開展“科學之夜”“科技館大講堂”等場景式、體驗式活動4.8萬場次,今年共動員7359所中小學校、356家科技企業及科研院所參與,開展各類活動2萬餘場次。今年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各地各部門共組織活動50余萬場,其中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動近20萬場。4322家各級各類科普教育基地開展公益科普研學活動,線下參與超過2000萬人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食品安全進萬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機械科普進校園”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科跑中國”跑步與體能科普活動、中國電子學會科技志願者行動等一系列品牌活動走進中小學校,受到中小學生熱烈歡迎。
任海宏&&,下一步,中國科協將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學習借鑒各方面經驗做法,進一步深化與教育部門的政策協同、工作聯動、資源共享,努力為中小學科技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科協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