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築牢根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08:50:09
來源:新華網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築牢根基

字體: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接受新華網專訪時,系統闡釋了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教師的新要求、學校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創新舉措,以及高校築牢教育家精神踐行主陣地、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的路徑方向,為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的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思路。

問題: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學校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梅兵: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已被納入《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這是在邁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的背景下,對教師隊伍建設作出的系統部署和頂層設計,也對高校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站位要高。要從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高度出發,立足高等教育作為龍頭的作用,以及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對築牢教育強國根基的重要性,深刻把握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內涵要義,準確理解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的目標任務,進而明確高校教師應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二是任務要明。要突出“鑄魂”,既堅持以教育家精神高位引領,加強自身理想信念教育,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抱負;更要守牢底線,涵養高尚師德師風。要落實“強師”,持續提升專業素質能力,練就過硬育人本領。

三是行動要實。要注重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落在平常,使其貫穿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全過程,融入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確保其真正落地生根。

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廣泛參與、久久為功。華東師範大學近年來積極持續實踐,探索有益經驗。

一是加強學理化研究闡釋。發揮學校作為以教師教育和教育研究見長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優勢,依託教育學、心理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圍繞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生成脈絡、實踐要求和踐行路徑等,在學校設立若干專項課題,推進有組織研究。

二是深入挖掘和用好校史資源。以前身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建校百年,“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學校首任校長孟憲承和第二任校長劉佛年的誕辰紀念等為契機,建成孟憲承·劉佛年教育成就陳列室等教育文化基地,上線“師大名師庫”;通過舉辦專題展、編演大師劇、出版大師文集和校史圖書等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大力弘揚前輩學人從教育救國到教育強國的志向和行動。抓好開學季、畢業季、教師節等關鍵節點,用好“開學第一課”“畢業一課”及師範生畢業宣誓、新入職教師宣誓等儀式,細雨潤無聲地推動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弘揚與踐行。

三是加大身邊典型榜樣選樹力度。優化教職工獎勵表彰體系,設立育人貢獻獎、學術貢獻獎、服務貢獻獎,同時評選“學生心目中最優秀教師”;充分發揮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模範教師”等優秀教師團隊和個人的示範引領作用,激勵廣大教師見賢思齊、潛心從教,形成競相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圍。

問題:在推動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築牢教育家精神踐行主陣地方面,高校應該從哪些方面持續下功夫?

梅兵:教育家精神根植並形成於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體現在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日常行動中。踐行教育家精神,要在築牢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等主陣地方面持續下功夫。

在課堂教學方面,要着力加強制度建設,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課程建設,大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能力素質提升。例如,華東師大在修訂完善教師教學質量評定辦法等課堂教學相關制度規範時,將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要求融入其中,從教師教學環節的專業質量、執教態度、學生學習體驗、學生獲益程度和教學改革成效等維度,全面綜合評價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同時,推動教育家精神進課程、進課堂,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教育家精神元素;聯動第二課堂,面向師範生開設“教育家精神涵養”系列活動課程。此外,一體推進“培訓、教研、賽事”聯動,依託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為全校教師提供多樣化學習、研修和實訓機會,鼓勵並支持教師開展AI賦能教學改革,不斷精進和提升教學技能水平。

在科學研究方面,要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服務“四個面向”,推動夢想導向的自由研究與貢獻導向的有組織科研“雙輪驅動”,深化科教融合、産教融合,引導教師在強服務、強貢獻中踐行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近年來,華東師大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等共建滴水湖國際軟體學院、集成電路産業學院等校地協同創新&&,同時大力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系統性改革。這些舉措的目的就是引導更多教師將科學研究前移至重大急需領域和重點産業一線,不斷增強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責任。

在社會實踐方面,要重點幫助高校教師增進對世情、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特別需加深其對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等新形勢、新任務的認識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系統設計並組織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師社會實踐活動,在各級各類教師培養培訓中強化實踐研修,厚植“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在華東師大,我們一方面積極推動與新疆克拉瑪依市共建“新時代上海高校教師國情教育基地”,加強上海“大思政課”建設整體試驗區(華東師大—普陀區)建設,牽頭教育部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華東師範大學組團幫扶工作,實施助力中西部偏遠地區基礎教育領域校友實現教育夢想的“教育築夢”計劃等,引導廣大教師在服務鄉村教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踐行教育家精神;另一方面,注重通過共建地方研究院、産業研究院、聯合實驗室等,推進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成果轉化&&建設,讓更多教師在參與校地合作、走進産業一線、投身“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堅定“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應有之力”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問題: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是重要環節,學校有哪些經驗舉措,以更好地激發教師隊伍創新能力和活力?

梅兵:華東師範大學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遵循“優化結構、分類管理、激發活力、提升實力、追求卓越”的教師隊伍建設思路,深化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提高學校現代化治理水平,為教師發展提供成長沃土,激發教師隊伍創新活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師資隊伍。

一是以質量、貢獻和實績為導向,構建聚焦一流、分類多維、特色鮮明的多元分層評價體系。管理機制層面,通過校院分層分類管理,形成學校“抓”重點、學院“重”特色、校院合力“揚”特長的評價管理體系;根據科研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工作性質,探索長周期考核評價機制,將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推動完善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突出教育教學實績,關注高質量成果發表,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作出重大貢獻的教師,放寬成果數量、任職年限等限制性要求;探索推進“準聘-長聘”制度,逐步落實退出機制。

二是實施“TOP培育計劃”,讓更多“冒尖”青年成長為學科領域的“頂尖”人才。學校把青年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實施“TOP培育計劃”(Talent-人才、Opportunities-機會、Program-項目),整合全校資源、盤活協同育才動能。注重領軍人才對學科發展和人才成長的關鍵作用,通過“領軍引路+青年提速”雙輪驅動,構建定位精準、銜接緊密、協同攻關的學術領軍人才培育體系,牽引青年人才追卓越、冒出彩;立足人才所長、國家所需,圍繞産業發展、重大工程等國家前沿領域,優化創新資源分配機制,向青年人才傾斜更多資金、項目等資源,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推進“青年高層次人才計劃”項目,在科研創新&&搭建、科研啟動經費支持、科研辦公空間保障、研究生與博士後招收等團隊組建方面,以及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有力支撐,確保青年人才工作有保障、生活無後憂。

實現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根基,其建設同樣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實現系統性躍升和質變。接下來,華東師範大學將進一步探索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的實踐路徑,系統推動學校教師教育整體轉型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創新,為加快建成教育強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