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攝像頭面前走走路,就能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掃描床躺一躺,智能CT機就能自動完成精準檢測;和機器人説説話,就能輔助完成高功能孤獨症的早期篩查……隨着科技的加速發展,健康訴求日益多樣,越來越多“醫工交叉”成果從實驗室走進臨床,為國産醫療器械創新按下“快進鍵”。
智能“上新”,看病有了新幫手
對神經系統疾病,如何更科學、標準地評估?
在北京協和醫院,記者看到這樣一幕:患者對着攝像頭,在兩個標記點間來回走三趟,機器便自動生成數據報告,其中包含步寬、步高、周期步速等運動學參數。
“對於復診患者,醫生往往只能憑主觀感受評估病情變化,現在對照一個月前的測評報告,病情進展一目了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朱以誠説。
這一突破得益於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提供的深度視覺捕捉、AI算法等技術支持。在此基礎上,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預警與輔助診斷産品相繼轉化落地,目前已獲7項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在500多家醫療機構應用部署。

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系統疾病逐漸呈高發態勢。科技賦能下,創新醫療器械不斷涌現,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解法。
全數字PET-CT等高端醫療裝備實現中國製造,腦機接口幫助截癱患者開始站立行走,國産腦起搏器幫助3萬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運動功能……根據國家藥監局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批准創新醫療器械45個,同比增長87%。
“隨着技術的迭代創新,醫療器械將變得智能化、普適化,未來居家檢測、遠程評估等場景將逐步普及。”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副所長田豐説。
需求“導航”,打通産學研用堵點
業內人士認為,醫工融合目前還面臨着複合型人才短缺、跨領域協作深度不足等挑戰,特別是産業鏈的循環並不暢通。
對高校院所及研究型醫院來説,創新團隊聚焦前沿領域的基礎探索,市場導向的研發思維不足;在企業層面,技術研發團隊易缺乏真實臨床應用場景的視角,在臨床上推廣存在堵點;在轉化層面,高端創新産品的臨床試驗周期長、成本高。
“醫學裝備發展必須堅持醫工融合,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岩&&,隨着醫工融合深度的不斷拓展,“産學研用”的協同創新將産出更多新成果。

為打通臨床需求、技術研發、産業轉化的鏈條,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2020年孵化成立北京中科睿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搭建技術成果與市場需求的橋梁。目前,公司已與近百家醫院達成科研合作關係,建立了十余種細分産品管線。
越來越多醫院與高校院所、企業開始探索跨學科協作模式,加速成果轉化與臨床推廣: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與福州大學合作,共建“胸外科人工智能研究開發中心”,開發出融合大語言模型與醫學影像技術的智能系統;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與中國移動合作,聯合研發“醫療健康管理大模型”等。
政策“護航”,織密健康守護網
“感謝這&設備救了我爸爸!”
一位89歲的老年患者因吸入大量煙霧呼吸困難,在使用了彈性波正壓振蕩通氣呼吸機後,當天便排出40多毫升含黑色灰塵的黏液,轉危為安。
這款呼吸機由北京世紀壇醫院新生兒科王天成團隊聯合北京航天長峰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解決了傳統呼吸機“通氣易、排痰難”的臨床痛點。
王天成介紹,在北京市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産品研發獲得了科研路徑、知識産權布局、資本等助力,於今年4月取得了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
國家藥監局發布有關舉措,從監管優化、審批提速等方面為高端醫療器械創新“松綁”;工信部等七部門印發《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年)》,釋放“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藥産業鏈深度融合”的積極信號;國家醫保局通過醫療服務價格立項,推動“人工心臟”、腦機接口等醫療創新成果從臨床試驗走入大規模應用……
多方政策與資源正形成合力,推動創新成果“有産出”“用得上”。
從實驗室裏的技術突破,到臨床中的實際應用,“醫工交叉”正以更開放、更協同的姿態,為國産醫療器械創新開闢新路徑、為全民健康保障注入更強動能。
策劃:陳芳
記者:劉禎、彭韻佳、徐鵬航
統籌:吳晶、孫聞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