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的貴州,茶香四溢;今年以來的黔茶,喜訊不斷。
畢節市威寧自治縣“烏蒙山外山紅茶”在第十屆亞太茶茗大獎中斬獲紅茶組“特別金獎”,標誌着貴州茶葉品質獲得國際認可。
國際茶日,“乾淨黔茶·全球共享”在北京市北海公園闡福寺廣場舉行,活動全方位展現貴州茶産業的生態優勢、非遺技藝與民族風情,茶香黔韻醉京城。
貴茶第十屆茶産業聯盟大會在“中國抹茶之都”銅仁市江口縣舉行,銅仁抹茶“從無到有、從有到大”,預計2025年抹茶年産量達1800噸、綜合産值超13億元,成果喜人。
……
作為全國茶葉主産區之一,貴州坐擁超700萬畝茶園,“乾淨黔茶”品牌享譽全國。截至2024年底,茶葉産量30.77萬噸,綜合産值突破900億元。
然而曾幾何時,黔茶也面臨“種植缺技術、加工缺人才、銷售缺思路”的困境,難以自拔。
近年來,貴州職業教育緊扣産業發展所需,強化內涵建設,多措並舉創新,助力一片片原生態“綠葉”悄然蛻變成富民強省的“金葉”。
匠心 一直在堅守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無論在熱鬧的茶山、茶廠、茶市,還是在安靜的職業院校裏,一批又一批的貴州教師,他們以匠心守初心,將生産、銷售技術與歷史、文化傳承深度融合,言傳身教,只為培養黔茶産業人才。
“先聞香、再品味!”茶鄉湄潭,茶香四溢。湄潭縣中等職業學校茶葉專業教師陳本果手持精緻的茶杯,指導學生們學習沖泡、品鑒茶湯。
作為“貴州省先進工作者”,陳本果&&:“要繼續為貴州茶産業培育更多‘金種子’!”深耕職教十三載,陳本果既是校內校外的良師,也成了産業創新的“排頭兵”:
帶領團隊攻克紅茶發酵與條形完整度難題,提升湄潭紅茶品質;
與貴州大學合作“湄潭翠芽夏季攤青工藝研究”,破解夏茶品質不佳痛點;
開發“虛實結合”教學模式,用VR技術還原制茶全流程;
參編的《茶葉審評》入選“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
聯合浙江大學制定湄潭翠芽新工藝標準,推動地方産業標準化;
培養出800余名茶産業畢業生,其中有200餘人自主創業後帶動上千人就業……
在貴州職業教育系統,陳本果這樣的教師不勝枚舉。
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茶學系副教授、第五代牟氏茶製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牟傑,一直以匠心賦能産業。
2022年9月出版的《茶葉審評技術》,是我國第一本茶葉審評技術領域的項目化、新形態、活頁式高職教材,該教材還將“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有機融入了“課程思政”主線,成功入選“十四五”規劃教材。這本教材,凝聚着牟傑的無數個夜以繼日的汗水。
“産業要發展,關鍵要在標準上做足文章。”這是牟傑發展黔茶産業的理念。基於此,他與貴州省茶葉協會、貴州大學茶學院等單位共同制訂了《貴州白茶》行業團體標準;2024年成功發布貴州白茶銀針、牡丹、壽眉等實物標準樣;同年9月制訂併發布實施《貴州白茶加工技術規程》。定義了貴州白茶“外形秀美、花香優雅、清鮮甘醇”的特色風味。
標準的帶動作用,關乎一個行業的進步。
“以前一到秋末、冬季,企業就要裁員,因為秋冬季節不採茶,用工少,現在不用裁員了!”貴州松源富硒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何峰高興地説。
白茶加工帶動茶企“四季不閒”。秋冬氣候寒涼,喝白茶、煮白茶的人多,市場需求大,白茶加工要通過精製、揀剔、壓制等工序,以春季採茶為主的工人可以轉進車間工作,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不僅是生産領域,在市場上,貴陽春秋實業等茶葉專業企業也獲益於此,成效顯著。
一個産業的發展,最根本的支撐,就在於專業人才。
“名師出高徒!黔茶行業的從業者,至少有三成畢業於貴州各級職業院校。”研究貴州茶産業的一位資深人士告訴記者。
黔茶日漸升騰的香味,正是有着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院校的堅持和創新,正是有着成百上千名牟傑、陳本果的匠心和堅守。
銅仁職業技術大學“茶源微丸”團隊開展廢棄茶枝葉成分提取實驗。(受訪者供圖)
創新 凝聚新動能
任何一個産業的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創新。
貴州職業院校懷着一顆創新之心,破解資源利用痛點、構建生態循環體系,為茶産業成長注入強勁動能。
在德江縣平原鎮,17000畝白茶基地曾面臨無自主品牌、茶青滯銷、茶農收益不穩的困境。
銅仁職業技術大學國家級侯彥雙制茶大師工作室聞訊,成功研發出具有平原地方特色的“黔北平原紅”紅茶系列産品,打破當地依賴清明前後茶青收購的單一模式,既提高了茶青下樹率,又延伸了茶産業鏈。
作為“黔北平原紅”的技術骨幹,畢業於銅仁職大的楊樂來了一個“助攻”:2024年貴州首屆“夷州杯”民間鬥茶技能大賽舉行,楊樂憑着“黔北平原紅”收穫了銅獎,叩開了德江白茶品牌化“走紅”的大門。
德江縣有關負責人介紹,平原強村富民公司收益從2023年32.7萬元躍升至2025年的翻番,帶動村(社區)集體經濟穩步增長。
“貴州茶品質沒得説,問題是,哪個曉得是不是你貴州茶哦!”面對茶農經常發出的嘆息,遵義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學生薑必相來了靈感,萌生了用區塊鏈建溯源體系的想法。
由於多種原因,黔茶多年來只能淪為外地品牌的代工茶。遵義職院對姜必相的靈感十分感興趣。由專業老師指導成立攻關團隊,調試物聯網傳感器、連續72小時監測溫濕度,團隊曾三天三夜輪班攻克智能合約漏洞。其設計的輕量化加密算法,讓茶葉質量信息上鏈時間縮短至0.3秒,相關論文被《農業信息化》期刊收錄。姜必相還開發了智慧助農小程序,幫助300余戶茶農實現生産數字化。
歷來的茶渣、茶枝葉,只能廢棄。“如何讓茶樹變成‘搖錢樹’?”
銅仁職業技術大學農學院“茶源微丸”團隊直面茶行業這一痛點,經過反復實驗,成功將茶葉廢棄物轉化為具有抑菌、抗氧化功能的飼料添加劑。不僅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更形成“廢棄茶資源利用—養殖減抗—農戶增收”良性循環。該團隊與茶企簽約,以每噸600元的價格收購茶渣,帶動8個區縣茶農增收。2025年,該項目在“建行杯”貴州省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中斬獲金獎。
古話説得好,“酒好也怕巷子深”。黔茶如何創新開展營銷?
貴州職業院校針對性解決茶企“銷售渠道窄”問題:聯合抖音、淘寶直播等&&,開設“茶葉直播運營”“短視頻創作”等實戰課程,組建“電商導師團”指導茶企搭建線上銷售體系,推動“乾淨黔茶·全球共享”。如今,直播已成為貴州茶企營銷的重要方式。
黔茶科技賦能、創新發展,“線上拓市、線下提質”雙軌舞動,都閃現着貴州職業院校師生的身姿。
融合 格局正打開
職業教育和産業發展的融合程度,直接決定着職教的效度。貴州職業院校持續推動茶産業與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刷新着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故事。
銅仁職業技術大學與貴茶集團開啟合作征程以來:從共建實習基地到聯合申報省級現代學徒制項目,從組建“貴茶綠寶石學院”到開辦“貴州抹茶精英班”,從建立産學研合作基地到申報國家級茶葉技能大師工作室,雙方逐步搭建起多層次、立體化合作格局。
銅仁職大與貴茶的合作,被江口縣委書記辜應強稱為“加速度”傳奇。辜應強認為,這既是江口抹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奮進史,更是貴州職教與黔茶産業從“淺層對接”邁向“深度融合”的創新曆程。
2025年,校企合作再升級: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與貴茶集團推進“技能貴州”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項目,“貴州抹茶精英班”進一步完善“雙主體”育人機制:企業深度參與課程開發,引入抹茶生産、品質檢測、品牌營銷等實戰化教學內容,並選派技術骨幹擔任企業導師,計劃共建産教融合實訓基地、開發模塊化課程體系,讓學生直接參與抹茶工藝改良、新産品研發等項目,培養“懂技術、能創新、會管理”的産業人才。
除了銅仁職大和貴茶“一對一”類似的合作,貴州職業院校“一對多”合作也成了品牌。
4月,省級黔茶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在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揭牌。
該共同體以“四個一”工程為核心:打造一個集教學、科研、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集聚一群涵蓋企業家、科研院所專家、職業院校代表的核心力量;服務一個産業,精準對接貴州茶産業全鏈條需求;形成一個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樣板。
“我們全力打造的‘五金’,就是要緊盯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市場終端的需求,沒有産教合作的信心,職業教育成無源之水,産業發展也將空心化!”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家俊説,離開了産業,職業教育談不上好壞,沒有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産業發展也無從談起。
該共同體通過平等協作機制,實現企業獲取技術與人才、科研院所轉化成果、學校提升育人質量的多方共贏,為全省同類共同體建設提供寶貴經驗。
無論“一對一”還是“一對多”,核心都在於兩個字,那就是“育人”。貴州職業教育學會負責人認為,産教融合從單一合作到共同體打造,標誌着貴州職業教育與茶産業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
&& 講述新故事
發展的故事,需要搭建盡可能多的專業&&,群策群力、合力書寫,方可成就偉業。
貴州職業院校依託特色&&,創新“茶+旅”“茶+新消費”模式,推動茶産業業態升級,實現教育與産業雙向賦能。
2024年4月,第16屆貴州茶産業博覽會期間,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産和技術服務功能於一體的遵義職業技術學院黔茶産業學院(遵義市現代農業産教聯合體開放型區域産教融合實踐中心)揭牌。遵義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顏永強&&,這是順應國家戰略與行業需求的創新探索,將深化校企合作,推動新質生産力融入育人與辦學,不斷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黔茶産業學院構建三大業務板塊:
教育培訓板塊,開展學歷教育與茶葉、電商、直播等社會培訓;茶旅一體板塊,按照“茶園景區化、茶旅一體化”思路,植入旅游、康養、民宿等業態,實現“以茶促旅、以旅帶茶”;新茶飲供應鏈板塊,聯合校企研挖掘貴州茶原料價值,打造教學、孵化、研發綜合品牌。
三大業務板塊的布局旨在打造可生産、可教學、可實踐、可運營的綜合體。
如此布局的成效亦迅速顯現:學院監管的貴州遵茶産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獲“貴州十佳新茶飲發展企業”,其“雪沫沁歡”入選“貴州十佳新式茶品”;聯合行業成立新茶飲研究院,研發品類、分析市場、共商運營,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2025年8月,湄潭縣中等職業學校舉辦遵義市新茶飲審評師培訓,100余名學員通過“理論+實操”“雙班輪訓制”提升審評與研發能力。
銅仁職業技術大學聯合貴州大學、貴茶集團等99家單位發起成立“生態茶産教融合共同體”。該&&匯聚5家科研院所、36所院校、8家協會和50家茶企,形成四鏈銜接的良性生態,成效同樣立竿見影:
學校累計斬獲國家級獎項48項、省級獎項34項,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45名,建成現代山地農業産教融合實訓基地;主持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課題7項,主編縣域茶産業規劃10項,集成推廣新技術12項,建設核心示範基地8個,示範推廣面積超40萬畝,實現畝均節支增效300元以上,培訓茶農、茶企員工8000餘人次,幫扶30余個企業與合作社,解決50余項生産技術難題,真正把論文寫在了貴州大地上。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則另辟蹊徑,走出了一條“校旅融合”特色路。
作為貴州省首個“校旅結合茶文化研學基地”,該校依託4A級研學景區資源,坐擁100多畝60餘年歷史的都勻毛尖原種茶園,配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研培基地、茶大師工作室等&&,職業體驗場館超1萬平方米。
學校創新“景區即校園,景觀即實訓基地”機制:旅游專業學生當導游,茶藝專業學生任茶藝教師,制茶、烹飪、文秘專業學生各司其職,組成研學服務“實戰團隊”,旅游與茶産業係90%以上學生參與實訓,實現“學中做、做中學”。專業建設上,組建全省首個旅茶專業群,形成“旅游+茶”“旅游+非遺”“旅游+電商”方向,開發36門研學課程;更成立景區公司與教育研學公司,以企業化模式運營校園景區,推動實訓産品轉化為旅游産品,構建“教學—運營—服務”育人閉環。
貴州職業院校還通過社會實踐、國際交流&&,拓展茶文化傳播邊界。
2025年7月,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尋茶記”社會實踐團隊赴貴定縣雲霧鎮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師生們深入企業、茶園、農家,開展茶文化傳播與産業調研。在茶企加工車間,體驗茶葉加工製作工藝流程;化身“茶文化特派員”走進鳥王民族小學,展演傳統茶藝與現代調飲;參觀“雲霧貢茶碑”,探尋貢茶文化淵源……沉浸式實踐讓學生在文化傳承中堅定專業信念。
“原來一片茶葉背後,有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巴東國立大學的吳雪麗參加完貴州經貿職院中國茶文化體驗課學習後感慨道。開展“中文+茶藝師”技能培訓,是貴州經貿職院為印尼青年學子量身打造的沉浸式茶文化體驗課。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印尼學子學習宋代點茶和都勻毛尖茶沖泡技藝,深入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傳承。
依託省級茶葉生産與加工技術專業群優勢,以茶為媒的交流,貴州經貿職院既推廣了中國茶文化,更搭建起職教國際合作橋梁。
由貴州職業教育師生推動的一個個&&,正在為黔茶舞動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動力,助推黔茶品牌不斷成長壯大。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楊榮參加職工職業技能競賽茶藝比賽。(受訪者供圖)
學子 漸漸成驕傲
古人説“英雄不問出處”,優秀的學子各有各的優秀。從事黔茶事業的貴州職業院校學子,日漸成為黔茶飄香的驕傲。
楊榮是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工程系2020屆茶葉專業畢業生。自入學起,她便扎根茶專業領域,在校期間刻苦鑽研。畢業後,順利進入黔東南州茶藝文化協會實習並成功轉正,從事茶席設計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楊榮將美學理念與非遺知識相融合,尤其注重提煉貴州少數民族茶文化元素,打造出獨具匠心的茶席作品:
在貴州“最美茶生活”主題茶席設計評選中斬獲金獎,在貴陽市“築城杯”盲評鑒茶技能大賽中斬獲二等獎;在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貴州賽區貴陽市選拔賽(職工組)茶藝賽項中,榮獲二等獎並獲“甲秀工匠”嘉獎;在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貴州省選拔賽茶藝項目和貴陽市第三屆“築城工匠杯”職工職業技能競賽茶藝項目中均獲得三等獎。
對於楊榮而言,技術的提升沒有讓她止步。
2024年,她與母校教師合作創辦貴州春山已知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自己擔任法人代表,積極推動茶文化傳播與産業創新,她參與拍攝的黔韻好物《非遺好物》節目在央視一套播出,為&江古樹紅茶走向全國開了一個好局。
無獨有偶,楊永龍的職業軌跡,則是貴州職業教育與茶産業深度融合、相互成就的範例。
作為銅仁職業技術大學茶學專業的畢業生,2014年加入貴州貴茶(集團)有限公司後,將在校所學的紮實理論迅速應用於生産實踐。從綠茶、紅茶初制到掌握烏龍茶工藝,他在多個崗位的錘煉中掌握了多類茶品的工序控制,為産品提質增産作出重要貢獻。
應該説,專業技能教育的基石為楊永龍後續的專項突破提供了可能。憑藉對抹茶的專注與鑽研,他快速成長,於2018年出任抹茶車間主任。公司於2023年派其赴日本研修深加工技術,使其視野與技術臻於新高。在實踐中,他與團隊攻克了抹茶粉顆粒細度與莖梗處理等影響品質的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貴州抹茶工藝的標準化與品質提升。
尤為可貴的是,楊永龍反哺職業教育體系。在貴州省繼續教育政策支持下,他重返母校深造,夯實理論,並於2023年起受聘為銅仁職業技術大學校外教師,將前沿的實務經驗帶回課堂。同時,他在公司內部親自帶教超過200名實習生,以“實戰+理論”的培養模式,為産業輸送大量應用型人才,形成了“職教培養人才、人才推動産業、産業反哺職教”的良性循環。
楊榮、楊永龍的成長軌跡,展現了貴州職業教育“職教黔行·助你出彩”的育人成效。這些懂技術、知産業的人才,正成為貴州茶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從茶園到課堂,從生産到研發,從本土到國外,貴州職業教育以多元融合的育人模式,全鏈條賦能茶産業發展。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貴州職教將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工學交替、雙導師制”,為“黔茶出山”、鄉村振興提供更堅實的人才與智力支撐,讓茶香飄得更遠,讓“金葉”結出更豐饒的碩果。(貴州教育報記者 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