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依託自身裝備製造類職業院校辦學定位,以“厚文·精技”育人理念,推進工業文化強校建設。學校挖掘工業發展中的技術智慧與文化符號價值,整合地方工業遺存資源,構建“景、館、庫、課、研、創”六軸聯動工業文化育人體系,為培養適應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提供文化支撐。
以“景”載道:搭建浸潤式工業文化育人景觀生態
學校結合工科專業特色,系統規劃校園空間,打造集“館、廊、園、路”於一體的工業文化主題景觀群。以校史館為核心,延伸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工業文化長廊、“勞動光榮”大國工匠園及特色道路景觀,形成具象化、可感知、可沉浸的文化育人新場域,讓學生在環境浸潤中樹立“技術立身、産業報國”的職業認知,實現環境育人與文化潤心的結合。
校園內的“勞動光榮”大國工匠園
以“館”啟智:打造工業科技啟蒙數字虛擬館
投入近百萬元打造“江蘇機械工業科技數字虛擬館”,整合15萬餘字文獻、100餘部數字視頻、300余條音頻及近300頁圖文資源,系統梳理從全國範圍、到江蘇省及常州市機械工業的發展脈絡與重大成就,兼具工業文化傳播與工業科技啟蒙的雙重功能。該館聚焦智能製造前沿領域,通過打造 “虛實結合、動手實踐、場景化還原” 的沉浸式體驗,幫助學生直觀感知工業科技的迭代脈絡與硬核實力,深度理解智能製造、高端裝備等領域的技術原理與應用價值,從而有效提升其對工業科技的系統性認知與探索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將個人職業發展規劃與 “製造強國” 核心需求、時代使命緊密結合,在投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實踐中找準定位、實現價值。
常州工業文化虛擬體驗館
以“庫”溯脈:建設工業歷史文化數字資源庫
投入230多萬元建設工業文化VR一體化教學中心,聯合其他院校、合作企業共建常州工業文化數字博物館。以“實業救國—技術興國—製造強國”為邏輯主線,通過數字化手段還原常州工業百年發展歷程,將其中的工業故事、人物事跡、精神內涵轉化為思政教育資源,拓展學校工業文化育人的時空範圍。
學生在工業文化VR一體化教學中心上思政課
以“課”明道:推動工業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
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探索工業文化與思政課教學融合路徑,將工匠精神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打造“工業文化+”思政精品課。圍繞紅色工業文化主題,編寫《常州工業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案例彙編》,收錄中國近代工業史上常州籍人物的典型事跡、常州從傳統製造名城向新興智造高地的發展歷程,形成100多個思政教學案例,詮釋常州工業百年發展中的“厚德、愛國、實業、創新”的精神內涵,助力提升學生工業文化素養,夯實思政育人效果。
以“研”釋道:政校企協同開展工業文化研究
政校企協同共建工業文化研究中心,組建工業文脈傳承與創新研究共同體,協同開展工業文化育人理論研究。近年來,共同體依託校地企人才與資源優勢,通過設立專項課題、推廣理論成果,發揮理論研究與社會服務功能。截至目前,已完成《混合所有制下高職集成化實踐&&“共享工廠”模式研究》《常州工業遺存保護與工業文化再生研究》等30余項課題,發表論文26篇,為工業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理論支撐。
以“創”共生:構建工業文化協同育人高地
學校還以校內江南裝備製造産教園為核心、7個二級學院實訓基地為主體,整合地方工業遺存、現代工業中心、裝備製造類企業等N個常州特色工業資源&&,搭建適配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1+7+N”研創基地,為培育兼具工業文化素養與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這一體系助力強化學生愛國報國的“匠魂”,培養其敬業精業的“匠心”,提升其精技強技的“匠能 ”,着力培養更多可擔當製造強國建設使命的新質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