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獲世界建築大獎!探訪寧波惠貞高級中學的創新派育人空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5 15:34:04
來源:新華網

斬獲世界建築大獎!探訪寧波惠貞高級中學的創新派育人空間

字體:

新華網杭州9月5日電(翁璟) 3000平方米的空中森林懸浮於樓宇之間,讓自然觸手可及;600米的屋頂漫步道蜿蜒舒展,抬手便可擁抱廣袤天空;劇院、圖書館、體育館、食堂如店舖般散落在道路兩旁……很難想象,這竟是一座公辦高中校園。

這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的惠貞高級中學,以其獨特的設計語言引人發問,學生真正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教育環境又如何塑造年輕生命的成長軌跡?

拆分“校”與“園” 交還“課間十分鐘”

2023年底,在第16屆WAF世界建築節上,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總建築師、靠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馬迪,攜作品“寧波惠貞高級中學”,斬獲本屆WAF世界建築節唯一最高建築榮譽:年度最佳建築獎。

“我們喜歡這座建築,因為它既出乎意料又令人愉悅。”WAF世界建築節總監保羅·芬奇在宣讀作品評價時&&,“該設計是非常勇敢、精妙且具有 啟發性的,項目中的一些元素可推廣於其他任何地方的學校,這可能是一個新的開始。”

惠貞中學的設計靈感,是馬迪和當時讀小學的女兒探討後琢磨出來的。他發現,現在很多校園雖漂亮,但常陷入“效率至上”的桎梏。短短的課間10分鐘,孩子們根本來不及跑到操場上活動,只能在走廊、教室或教學樓之間的“天井”裏逗留,他們始終被教學氛圍“包裹”着,無法真正獲得放鬆。

如何能讓孩子們下課後可以短暫“逃離”學習氛圍,有效釋放壓力?這座“空中森林”如同綠色紐帶,串聯起4棟教學樓的30個班級。只需要十幾秒,學生就能從教室推門而出,踏入這片充滿野趣的自在空間,釋放壓力,自由思考。

在馬迪看來,“所謂校園,其實就是‘校舍’加‘公園’,其中的‘園’才是真正培養一個人獨立思考和激發想象力的地方,但一直以來為了解決學位不足問題,‘園’逐漸淪為了‘校’的縫隙。”

因此,馬迪想把丟失的“園”再找回來。在總效率不變的情況下,他把“校”和“園”拆開,將效率重新分配,“‘校’的部分被設計成最高效緊湊的狀態,每一寸空間都精打細算,把節省出來的空間,全都放到‘園’裏,從而讓‘園’可以重新呈現出一種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特徵,在教學樓面向操場的方向,‘騰出’了一片‘空中森林’。”

巨大的空中森林、樓頂的立體漫步道,在傳統的校園設計中,這些會被認為是“無用空間”,但馬迪覺得,“低效”甚至“無效”的空間恰恰有助於孩子釋放壓力,激發創造力。他希望設計一座可以“認真浪費時間”的校園,他認為有時“浪費時間”反而是最有效的放鬆方式,而此時想象力更為活躍。

“設計學校建築時,不要讓教室困住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認為,良好的學校設計,要多一些公共活動場所,這些場所具有多功能融合的特點,經濟上也能節約成本。

觸摸萬物肌理 與自然共生共學

2023年,《全國自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5年)》&&,在自然大課堂中參與體驗、深化認識、提升素質成為更為重要的教育方向。

在惠貞中學,這份“與自然相擁”的期待,化作了日常。熱帶雨林、海洋世界、空中農場……穿梭於校園裏,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從不是難事,學生們得以與草木、生靈共生共學,觸摸萬物生長的肌理。

在“空中森林”的各個角落,分佈着形狀不同的樹屋,部分被改造成了植物水培室,用於學校獲獎的“新苗培養計劃”;學校的心理老師籌備起戶外團體輔導課,教孩子們坐在花草中間練習正念,讓自然成為最好的療愈師;上到白居易的《琵琶行》這一課時,語文老師建議大家去天&上感受“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意境……散落在公共空間裏的特色課程,讓自然成為可探索觸摸的活教材。

在“惠貞森林”的所有小屋中,海洋館可謂是學生們的“心頭好”,一個特製的水缸裏,數百條五彩斑斕的熱帶魚正在暢游。“我經常到這裡來待一會兒,不僅能近距離觀察了解海洋生物的奧秘,還能看著這些魚兒發發呆,很解壓。”一名學生説。

自然與教學相融,古已有之。翻開史料,常見師生共游山林泉石,隨景講論、隨機 啟發。王陽明的弟子曾言,先生“點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間”。清代岳麓書院山長羅典更是“晨起講經義,暇則率生徒看山花,聽田歌,徜徉亭&池塢之間”。

或圍坐花叢,或侍立月下,或漫步溪澗墩徑……在中國傳統教育中,自然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課堂。

“走出教室、融入自然,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馬迪&&,“在這裡,課堂的邊界被重新定義,學習可以發生在每一個角落。”

以生為本 讓空間“適配”成長

“優質的學校建築空間設計,需要真正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東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廷波曾&&,要最大限度地創造學生友好的體驗空間、精神空間和文化空間,讓學校成為促進學生愛學習、會交往、多創造的夢想之家。

這份對“人”的珍視,在惠貞中學的校園裏,化作了可感可觸的溫度。

作為一所寄宿制高中,這裡承載着學生四分之三的青春時光。與傳統校園設計不同,馬迪有意創造了許多“隱蔽的角落”。“空中森林”的立體交織游廊、天&迂迴的漫步道,可適度阻擋視線,讓青春期的孩子們有了小小的藏身之處。“他們不必總是被看見,偶爾‘消失’一會兒,去發呆、去傾訴、去和自己對話,本就是成長的重要部分。”馬迪説。

“很多學生的生活都是家校之間兩點一線,而且是無縫銜接,校園是能給孩子最大限度提供棲息餘地的地方。”惠貞中學教師張晴感嘆。因此,設計能夠貼合需求,給予尊重至關重要,不是把學生“裝進”規整的空間,而是讓空間“適配”成長的模樣。

何鏡堂認為,建築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專業,蓋好的房子是給人住的。建築專業的目的,就是讓人們生活得更好,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讓人們感到舒適和享受。

在惠貞中學的校園裏,設計師還悄悄為孩子們留下了一個“時光的彩蛋”。不同於大部分建築會因風霜雨雪的侵蝕,漸漸褪去“美貌”,在這裡,森林裏的草木將逐年舒展枝葉,藤蔓會沿着墻面、立柱、游廊慢慢攀爬,陪着一屆屆學生共同抽枝、拔節,生長得愈發繁茂。(參與采寫:郭妍廷)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