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院長鏈長制”,瞄準行業關鍵核心或共性技術問題,發揮骨幹學院熟悉産業需求的優勢,組建跨學科、跨領域、上中下游銜接的多學科交叉團隊,聚焦産業鏈集成攻關
◇“國際辦學有品質、國際師生有規模、國際夥伴有鐵桿、國際科研有亮點、國際會議有影響、國際期刊有引領、國際獎項有突破、國際組織有地位、國際傳播有口碑。”
202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105周年。
從20世紀50年代的“工程師搖籃”,到60年代布局“由民轉軍”“搞尖端”,到80年代形成多學科支撐航天事業發展大格局,再到新時代擔起航天第一校“尖兵”重任……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哈爾濱工業大學這所地處祖國北疆的百年名校,堅持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縱觀百年歷程,哈工大歷次轉型都順應國家發展需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當前,世界格局發生巨變,國家戰略需求升級,對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出新命題、新挑戰。面向新征程,哈工大錨定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戰略目標,不斷提升發展能級,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傑,解碼這所高校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尖兵”之路,展望哈工大如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遵循規律 推進系統改革
《瞭望》: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方面,哈工大的思路和做法有哪些?
陳傑:一流大學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重要結合點,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近年來,哈工大持續總結打造“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一大批傑出人才”的重要經驗和科學規律,以系統思維深入實施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內部治理四項重點領域改革,推出一批具有引領性的改革創新舉措,學校各項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一批關鍵指標持續大幅躍升。
當前,科技競爭日趨激烈,誰轉型慢、誰就會面臨淘汰。這種形勢迫切要求大學把握大勢,以敏捷響應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從源頭上掌握戰略主動權。
一是組織化推進超前謀劃、前瞻布局。深刻把握一流大學學科專業建設同國家科技發展、産業變革之間的供需關係,準確把握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態勢,在此基礎上明確重大科學命題和重大工程問題,集聚優勢資源超前布局未來學科新賽道、新高地。
二是體系化推進全維架構、系統布局。聚焦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戰略定位,在工程技術、自然科學、生命醫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積極布局一流學科體系,為培養通專融合之才厚植學科基礎,涵養未來一代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打造國之重器的底層創新能力。
三是深層次推進交叉賦能、融合布局。深刻把握學科組織形態演進規律,主動回應新時代國家戰略急需,大膽創新機制、拓展增量,構建新興學科和傳統學科的融合創新生態。
希望哈工大成為全球優秀學生的嚮往地,全球尖端人才的聚集地,拔尖創新人才的搖籃,前沿科學探索、重大科技發現、重大技術發明的原創地,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先進理念與文化,形成全球公認的學術流派、學術觀點,對政府決策、社會治理産生深遠影響,實現打造新一批國之重器、培育新一批傑出人才,持續開創卓越發展新境界。
《瞭望》:哈工大如何發揮學科“龍頭”作用,牽引推動各領域加速發展?
陳傑: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關係高校立德樹人成效和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哈工大在與國家重大戰略同頻共振中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長於工程”的優勢特色,成為一所以工科為優勢、工理管文協同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近年來,哈工大在全球主要大學排行榜中的位次快速提升,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從401~500名提升至152名,儀器科學學科連續8年位居“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第一,工程學學科位居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第三。
傳統優勢學科與新興學科是相互賦能的共同體。立足學校實際,我們把學科建設放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坐標係中系統謀劃,秉持“強精優特”建設理念,堅持營造良好學科生態,面向國家行業産業發展重大戰略需求,主動布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等十余個新學科專業,生態布局持續優化。同時,交叉學科以“拓增量”為導向,努力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哈工大校門 哈工大供圖
創新突破 服務強國建設
《瞭望》:哈工大將如何發揮學科和科研優勢,與産業需求更加緊密結合?
陳傑:哈工大是一所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同頻共振的高等院校。過去5年間,我們着力構建世界一流的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學校科研經費增長七成左右,特別是2024年達到75.47億元。
目前,哈工大建有31個國家級科研&&,其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17個。2021年以來,牽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1項,位居全國高校前列。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支撐神舟、嫦娥、天宮、祝融、北斗、天眼、C919等國家重大工程,累計研製並成功發射衛星36顆。我國航天領域首個、東北地區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建成投用,關鍵指標國際領先。
瞄準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哈工大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在我國東、中、西部布局異地研究院,主動服務重點産業鏈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院長鏈長制”,瞄準行業關鍵核心或共性技術問題,發揮骨幹學院熟悉産業需求的優勢,組建跨學科、跨領域、上中下游銜接的多學科交叉團隊,聚焦産業鏈集成攻關。
圍繞電網、管網、油氣、農業、能源、環境、交通、醫療健康、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等領域,哈工大組建十余條面向行業應用場景的創新鏈,全面深化與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國星網、中國商飛、中國航發等科技領軍企業的新型合作關係,形成共同“出題”、聯合“答題”、在生産線上“驗題”的校企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
《瞭望》:在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方面,哈工大有哪些新舉措?
陳傑:過去5年間,哈工大本科生生源全國平均排名連升17位,位列全國第八。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持續提升,2024年達99.29%,連續2年位居九校聯盟(C9)高校首位,近40%的畢業生到國資委央企及世界500強企業就業,畢業生到重點領域就業佔比已連續10年保持在80%以上。
哈工大深入研究傑出人才培養規律,確立“學術大師、工程巨匠、業界領袖、治國棟樑”四類傑出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打造院士班、戰略班、總師班等一批一流培養載體。在院士“一對一”當導師的頂尖創新人才班,6~7年即可完成本博貫通培養。以能力水平為標準,創新推行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結課答辯申請制,成為打破常規、縮短學制的全新探索,兩年來已有138名學生完成答辯,其中一名學生在3年內完成本科學業。學生競賽成績實現全國高校“六連冠”。
今年招生季,我們推出了哈工大—港大優學班,由我領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劉劼、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馬毅擔任聯合班主任,根據學生學術興趣與稟賦定制“一生一策”培養方案。學生在3年本科畢業後可進入香港大學讀碩或讀博,縮短培養周期、拓寬國際視野。
面對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的挑戰與衝擊,頂尖創新人才培養需打破“計劃思維”,支持學生圍繞國家需求自主制定成長方案;打破全學段人才培養中“先理論學習,後實踐創新”的線性模式,打造“學中創、創中學”的科教融合微循環集群;打破學科、校際、産學、國際邊界,構建跨域人才培養資源供給體系,促進學生集大成、求卓越。
扎根東北築起人才高地
《瞭望》:為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哈工大有哪些具體措施?
陳傑:地處祖國北疆,哈工大想留住人才,需要更加努力。
近5年來,哈工大無一名國家級人才流失,累計新增兩院院士6人、國家級人才447人次,增幅遠超此前10年內國家級人才增長總數。這得益於學校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吸引人、事業發展人、保障留住人、情感感化人”,加速迭代構建精準化全球人才選聘體系、重大貢獻導向激勵考核體系和全鏈條服務保障體系。
一是建強幹事創業&&。哈工大形成“大師+團隊”優良傳統,培育多個以院士為引領的高水平創新團隊,通過加速打造國家大科學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並以空前力度支持原創前沿探索,打破“論資排輩”慣性,讓人才站在高起點上搞科研。
二是優化人才發展生態。哈工大入選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單位,創新打造分類多元評價體系。按照“一事一議”原則,支持建設青年科學家工作室178個。在青年拔尖人才選聘計劃中,160名正高級職稱教師脫穎而出,超六成獲評國家級人才。同時,持續優化薪酬分配體系,全面強化“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導向,促人才活力競相迸發。
三是凝聚人才引進合力。哈工大充分發揮“一校、三區、六地”辦學優勢,深入實施“領航學者+神舟學者”全球人才選聘體系。對於海外優秀人才,推出人才引進快速響應機制,最快3個工作日即可完成引進。4年來,已分25批次密集引進407人。
《瞭望》:哈工大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東北全面振興?
陳傑:大學發展與區域繁榮,是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無論斯坦福與硅谷,抑或牛津大學與牛津,世界一流大學都與其所在的區域在經濟、空間、治理、文化等多維度上,形成人才、技術、資本等多要素的複雜網絡。可以説,一座城市孕育一所大學,一所大學滋養一座城市。
近年來,圍繞東北全面振興,哈工大着力推動人才優勢、科教優勢向培育鍛造新質生産力轉化。
哈工大建立完善“學科團隊+技術轉移中心+産業化區域&&”成果轉化工作機制,並深入實施“對成果就地轉化的激勵額度提高10%”“對落地龍江的成果轉化和服務龍江的科研合作,提高教師工作量考核的折算比例”“全面推動校地幹部交流兼職任職”等服務龍江“哈工大五條”,為龍江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
聚焦商業航天、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一批具有國際頂尖水平、突破“卡脖子”難題的項目實現就地轉化。作為打造新質生産力的新型載體,哈工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在培企業42家,其中依託哈工大新生成企業32家。哈爾濱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領先的星座及整星設計和在軌交付服務提供商;哈爾濱航威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助力實現國內微特電機領域國産化替代;哈爾濱靈動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研製的智能激光除草機器人,整機成本降低至國外同類産品的1/3;思哲睿獲批工業和信息化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微創手術機器人技術攻關揭榜單位,打破美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壟斷,産品已完成臨床手術6000余例並遠銷中亞、南美等地區。在前不久舉辦的亞冬會上,哈工大40余個科研團隊、100余項技術實際應用,推動冰雪經濟釋放“熱效應”。
加速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瞭望》:未來5至10年,哈工大的戰略重點和突破方向是什麼?
陳傑:去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衝鋒號,今年初《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發布,教育強國建設新要求呼喚高校新作為。
作為黨中央參謀助手、高校國家隊“第一方陣”和中國航天第一校,哈工大深入剖析學校發展改革面臨的形勢與挑戰,制定實施“卓越2050”規劃,確立“2025年更多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2035年學校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到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頂尖大學”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對照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目標,我們面臨的形勢緊迫,必須直面問題不避短,迎接挑戰不懼難,堅持長遠規劃、科學調控、上下協同,打造同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大學治理體系和綜合保障能力,支撐學校加速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瞭望》: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哈工大有何規劃?
陳傑:國際化不是高校發展的目的,而是手段,是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們持續深化“對俄引領,全球覆蓋”的國際合作交流格局,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機構合作。
目前,哈工大與31個國家的152所高校和機構簽署合作協議,聯合主辦金磚國家工程大會,牽頭籌建金磚國家工程組織聯合會,牽頭成立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打造中俄科技論壇等國際交流&&,高質量建設的國際聯合校園正在匯聚全球一流創新要素,有力服務黑龍江加快打造向北開放新高地。前不久,哈工大牽頭成立中國—上合組織博士生培養創新中心,積極探索“跨學科、跨國家、跨學校、跨領域”高質量培養模式,廣泛吸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上合組織國家的新生代科研人員,讓好朋友、好夥伴遍佈全球。
今年初,學校作出新的部署安排,着力建立以“國際辦學有品質、國際師生有規模、國際夥伴有鐵桿、國際科研有亮點、國際會議有影響、國際期刊有引領、國際獎項有突破、國際組織有地位、國際傳播有口碑”等為主要內涵的國際化推進體系,全面實施國際化師資隊伍“擴容提質”計劃、國際化人才培養“融通建強”計劃、國際合作網絡“夯基拓能”計劃、國際科研合作“全鏈賦能”計劃、國際合作交流“凝心聚力”計劃,加速構建形成學校、學院、學科、學者、學生同向發力新局面,推動學校國際交流合作質量和層次再上新&階。(《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顧錢江 楊思琪)(《瞭望》2025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