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025數字賦能社會治理·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與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相關部委負責同志,部分地方市縣區黨委、政府以及政法體系相關單位代表,知名專家學者、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等代表齊聚一堂。大會旨在搭建社會治理領域互動交流&&,集中展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探社會治理前沿路徑,為“中國之治”貢獻智慧力量。
本次大會由新華網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信訪與治理研究》刊物提供學術指導,北京綠動未來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大會現場。新華網發
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楓橋經驗”,是黨領導下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方法,是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典範,歷經數十載的傳承與發展,已成為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之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鄉村治理,完善社區治理。

新華網副總裁侯大偉發表致辭。新華網發
新華網副總裁侯大偉在致辭中&&,作為新華社主辦的數智化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科技型文化企業,新華網近年來立足數字經濟發展浪潮與新質生産力培育要求,持續推進科技與傳媒的深度融合,不斷拓展數字技術與社會治理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助力構建更加高效和安全智慧的治理體系,踐行主流媒體的使命擔當。新華網願以本次大會為契機,充分發揮全媒體矩陣優勢,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傳遞本次大會的思想成果與實踐經驗,讓數字賦能基層治理的創新理念深入人心;持續開放數字底座與技術能力,為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注入澎湃動能;與社會各界攜手並肩,共同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新篇章。

全國政協委員、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潘毅琴發表致辭。新華網發
全國政協委員、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潘毅琴在致辭中&&,“楓橋經驗”是扎根中國土壤、蘊含中國智慧、解決中國問題的“中國方案”。我們要堅持用法治思維引領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築牢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法治根基;廣泛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加強數字治理能力建設;以理論研究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她呼籲各方以大會為契機,深化交流互鑒,紮實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與基層治理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營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王佐書(右三);新華網副總裁侯大偉(左三);廣東省雲浮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軍(右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毛壽龍(左二);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信訪與治理研究》刊物執行主編劉柏志(左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常務副理事、北京綠動未來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郭春明(右一)共同為大會啟幕。新華網發
近年來,大模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賦能在各地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構築共建共治共享的數字社會治理體系”,推動“楓橋經驗”實現從“黨政主導”轉向“多元協同”,從“經驗判斷”轉向“智能預判”,從“糾紛化解”轉向“規則之治”的三大跨越,有效提升了矛盾化解效率和治理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
新華網數據産業中心總經理、新華網法務服務&&負責人李春瑩介紹,當前,我國法院、公安、交通、銀行等系統正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體系建設。其中,司法領域對智能化技術手段和高影響力傳播&&的需求尤為迫切,最高人民法院也明確提出要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設,推動司法數據中&與智慧法院大腦建設、智慧執行已成為提升司法效能的必然選擇。

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張濤(左二),中國政法大學信訪與治理研究中心秘書長、《信訪與治理研究》刊物執行主編王凱(右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魯玉(左一),山西澤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關向宇(右一)共同啟動“新華網公告信息公開智能服務&&”。新華網發
“新華網公告信息公開智能服務&&”在大會期間正式發布。新華網不斷探索“數字經濟賦能公共服務”的實踐路徑,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深耕信息公告業務場景,創新打造了“新華網公告信息公開智能服務&&”,依託“數據庫+大模型”技術底座,開啟AI賦能政務政法工作新範式。該&&通過整合AI智能文書起草、公告智能審核、一鍵發布、精準檢索以及公告分析報告生成等功能,提供從數據處理到信息公開的全鏈條服務。目前,&&已與多家地方法院達成合作意向,彰顯出強大的智慧服務能力和實戰應用潛力,為司法公開提質增效、為數字賦能治理添磚加瓦。

新華網數據産業中心總經理、新華網法務服務&&負責人李春瑩(左二)、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法院執行局局長劉奇(右二)、航天鴻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TO李林(左一)、北京凇銀澤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余佳俊(右一)共同上&發布新華網“法院智能執行系統”。新華網發
同時,新華網聚焦法院執行環節自動化與智能化升級需求,打造覆蓋全流程的法院智能執行解決方案。此次大會上,新華網“法院智能執行系統”同步正式亮相發布。該系統通過智能化手段,系統化解傳統法院執行工作中存在的難題,為司法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助力推動智慧法院建設。
新華網“法院智能執行系統”構建了“應用層、AI層、數據層、自動化層”四層業務架構,覆蓋從立案到歸檔的全流程,實現法院執行工作的數字化與智能化管理。針對法院一直以來面臨的“案多人少”的難題,系統通過自動化處理與智能輔助,有效減輕幹警負擔,提升工作效率。

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趙新宇現場分享實踐成果和經驗。新華網發
現場,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趙新宇分享了“法院智能執行系統”在地方基層法院實踐落地成果及經驗。他介紹,該系統依託人工智能、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系統解決法院執行環節“案多人少、數據孤島、效率低下”等痛點,已在河南某基層法院穩定運行,並成為智慧法院建設的可複製技術範本。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毛壽龍發表主題演講。新華網發
大會現場,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毛壽龍以《數字賦能社會治理》為題發表演講。他&&,傳承60餘年的“楓橋經驗”,核心是“穩定與活力並存”——從最初鎮一級的社會治理探索,到如今延伸至縣、市乃至省級層面,“楓橋經驗”的內涵隨時代迭代,但本質始終未變;數字技術則為“楓橋經驗”注入新動能,“十五五”期間應進一步依託數字基礎設施,降低治理交易成本,讓“楓橋經驗”在更多行業落地生根,最終實現“高秩序、高自由、低成本、高智能”的社會治理目標。

廣東省雲浮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軍進行實踐分享。新華網發
在實踐分享環節,廣東省雲浮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軍以《數字賦能驅動警務變革 法治公安築牢平安基石》為題進行分享。
“數字賦能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公安工作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李軍指出,數字賦能的核心在於從“經驗判斷”向“數據驅動”的轉變。雲浮公安構建覆蓋核心警務要素的業務數據資源體系,搭建了數據模型547個,工作模式實現從“汗水型”向“智慧型”升級。
據悉,雲浮市公安局把推進“公安大腦”建設作為引擎,以“情指行”一體化運行為牽引,匯聚全網數據資源,搭建了135個指揮圖層,構建數智賦能社會治理新體系。通過數字賦能,雲浮公安實現了公安工作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面向未來,李軍強調,雲浮公安將進一步順應數字時代發展潮流,推動大數據新技術與公安工作深度融合,深入推進法治公安建設,構建法治化智慧警務新生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政法委員會副書記、二級調研員滕龍。新華網發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政法委員會副書記、二級調研員滕龍以《紮實推進‘法律三進’不斷夯實平安穩定根基》為題進行實踐分享。
據滕龍介紹,恩施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原有“律師三進”基礎上升級推出“法律三進”模式,以“律師進村升級版、幹警進校全覆蓋、法治宣傳進千家萬戶新格局”為抓手,整合資源、精準發力,實現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升。據統計,該模式運行近半年來,全州刑事、治安案件同比分別下降29.55%、16.84%,登記辦理信訪事項同比下降4.7%,群眾安全感等核心指標位列全省前三。
“恩施州的實踐充分體現新時代‘楓橋經驗’‘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核心要義,通過整合政法幹警、律師等專業力量,借助數字手段延伸服務觸角,實現治理效能與成本優化的統一。”滕龍&&,恩施州將持續深化“法律三進”模式,推動線上線下治理深度融合,為民族地區平安法治建設提供更多可複製的實踐經驗。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研發基地主任、公安部全國高等教育教學名師李春華發表主題演講。新華網發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研發基地主任、公安部全國高等教育教學名師李春華結合公安工作實踐與研究成果,闡述了數字技術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合的路徑與價值。
李春華在主題發言中強調數字賦能的實戰價值。她&&,智慧防控&&的搭建打破了部門間信息壁壘,實現了“人、地、事、物、組織”數據的互聯互通,讓基層民警從繁瑣的人工排查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面對面服務群眾中,既提升了防控效率,又密切了警民關係。針對數字治理可能面臨的問題,李春華提出,技術應用需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底線。要兼顧老年群體等“數字弱勢群體”的需求,保留線下服務渠道,同時強化數據安全保護,防止個人信息洩露,讓數字技術真正成為便民利民的工具。

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信訪與治理研究》刊物執行主編劉柏志進行主題發言。新華網發
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信訪與治理研究》刊物執行主編劉柏志圍繞“人工智能時代城市治理變革”這一主題展開分享,深入剖析了技術與治理的碰撞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柏志認為,隨着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治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新的需求,人工智能恰好為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場景與契機。在“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提升”領域,正推動社會治理形成人機共生、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城市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實現“AI與愛共創美好城市生活”,讓城市治理既能享有人工智能賦能的高效,又始終飽含人文關懷的溫度。

圓桌對話現場。新華網發
在新征程、新起點上,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人工智能同社會治理相結合的決策部署?各地圍繞數字賦能與基層治理融合,又有哪些創新實踐與針對性舉措?
在圓桌對話環節,與會嘉賓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發展論與實踐場》為主題,圍繞數字賦能社會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等話題進行分享。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鄭華,廣東省雲浮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王維瑜,四川省彭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智峰,浙江省嵊州市公安局黨員委員、流動人口管理中心主任張鋒,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法院執行局局長劉奇參與對話。該環節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王偉進主持。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從“經驗導向”向“數據驅動”、從“線下跑腿”到“數據跑路”,一系列數字治理創新實踐,為“楓橋經驗”注入了時代內涵。參與圓桌對話的嘉賓們一致&&,要用更加有力的創新舉措,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豐富發展,進一步夯實法治中國的平安底座,持續為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
國之興衰繫於制,民之安樂皆由治。“楓橋經驗”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凝聚着社會各界的創新合力。近年來,各地積極擁抱數字時代變革浪潮,以數字化驅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發展,賦能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涌現了一大批生動實踐案例和標誌性成果。本次大會共收到324份各地積極投送的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材料,吸引近200位政法系統、地方政府及企業代表現場參會。大會在學術單位的專業指導下,彙編形成《法治獲得感實踐彙編(2025)》,集中展現全國各地推進“中國之治”的創新活力與實踐成效。
新華網將充分發揮強大的傳播能力和資源整合優勢,放大實踐經驗的傳播影響力,廣泛凝聚更多社會治理領域的實踐者、研究者,深入探索數字賦能下的治理新路徑,總結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引,助推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