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萬里跨越 賡續千年不息——長城文化傳承發展新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文化 > 正文
2023 12/12 08:33:06
來源:新華網

沙海萬里跨越 賡續千年不息——長城文化傳承發展新觀察

字體:

  2023年12月6日,遊客在山海關老龍頭觀光遊覽。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新華社石家莊12月11日電 題:沙海萬里跨越 賡續千年不息——長城文化傳承發展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巍巍長城,猶如巨龍,“俯首”探海,“擺尾”大漠,“躍身”崇山峻嶺,橫跨萬里山河,貫通千年文脈。

  從“秦時明月”到“九邊重鎮”,從偉大建築工程到中華文明重要象徵,遠去了烽火狼煙,古老長城變身國家文化公園。

  從渤海之濱到河西走廊,從線下到“雲端”,保護長城遺産,挖掘長城價值,傳承長城精神,一幅以長城為“軸”的文明賡續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活”起來 挖掘長城遺産價值

  外面天寒地凍,室內火熱施工,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角山山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一號工程”——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正加緊進行展陳作業。

  “看,那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站在一面巨型落地取景玻璃窗前,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副館長馮振指著遠處被“請”進博物館來的角山長城説,“在這裡,長城的巍峨雄姿和角山的四季風景可盡收眼底。”

  角山是明萬里長城從海上起點老龍頭,經“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向北翻越的第一座山峰,素有“萬里長城第一山”之稱。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精心設計,把相鄰的角山長城變成“館藏”最重要文物,為參觀者創造別樣觀感體驗。

  “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建成後,將成為長城精神、長城文化和長城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産等特色資源的集中展示&&,成為新的長城文化地標。”馮振言語中充滿自豪。

  讓古老長城“活”起來講述新故事。以國家頂層設計為引領,長城沿線15個省區市一體化推進、高質量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將這一規模宏大的線性文化遺産“串珠成鏈”。積極創新長城遺産活態傳承新方式和新場景,努力讓長城遺産可觀、可感、可用。

  八達嶺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優秀代表,至今累計接待中外遊客逾2億人次和500多位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北京市延慶區高質量推進長城搶險保護和研究性保護,連續舉辦北京長城文化節、八達嶺長城高峰論壇、北京長城音樂會等品牌活動,推動長城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寧夏,170多公里的戰國秦長城主要是土築長城,經過千百年風雨侵蝕,部分長城段落已難以辨識。今年5月,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戰國秦長城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參觀者可以從中了解長城如何夯築,聽長城沿線出土的文物訴説“長城不只是一道簡單的土墻”。

  “以戰國秦長城為紐帶形成的長城文化走廊,將中原和西北邊疆緊密結合起來,使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這裡交匯交流交融。”在博物館“長城兩邊是故鄉”展區,講解員如是解説。

  在長城沿線省份,長城保護不再局限于過去的搶險加固、保護修繕、安全防護的1.0版本,而向著更加重視文化價值挖掘的2.0階段邁進。長城保護對象也不再僅僅是建築遺跡,更是文化遺産、自然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多元複合體。

  2020年以來,秦皇島市舉辦了3屆“長城腳下話非遺”活動,來自河北省乃至全國長城沿線的非遺項目相會山海關。

  “見人、見物、見生活,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多彩非遺正綻放出賦能旅遊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文化繁榮的新時代華彩,成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可或缺的支撐點和點睛品牌。”秦皇島市旅遊和文化廣電局局長喬樹榮説。

  “融”起來 激發長城文化力量

  大境門,萬里長城知名關口中唯一以“門”命名的關隘,也是著名古商道“張庫大道”起點。

  歷史上,張家口曾是北方皮毛集散地,蒙古高原等地的皮毛通過張庫大道集中到此,而萬里茶道則經由大境門通達歐洲。2022年北京冬奧會前夕,火炬在大境門傳遞,向全世界展示“大好河山”,“長城腳下看冬奧”更是讓長城大放異彩。

  以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為牽引,張家口著力打造“張家口堡+大境門+張庫大道”為一體的“大好河山·張家口”文旅品牌。“我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新消費、新需求、新體驗,推動傳統觀光休閒遊向深度文化體驗遊轉變。”張家口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段君慧説。

  長城文化加速賦能高質量發展。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沿線各地積極挖掘長城這座巨大文化資源寶庫,創新“長城+”,做好“融”文章,推進長城與旅遊、長城與體育、長城與文藝、長城與鄉村振興等深度融合。

  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山西省偏關縣老牛灣村,緊緊捧住長城、黃河兩大“聚寶盆”。“沒搞旅遊之前,村裏年人均收入1700多元,現在有兩萬多元。”村民呂成貴説,更重要的是,靠著長城走上致富路後,村民們自發保護長城的意識極大提高。

  長城的重要價值既需要保護弘揚,也需要開發利用。北京推出10條“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文化探訪線路,涉及延慶等六區,探訪內容涵蓋城墻敵樓、軍堡軍寨、抗戰遺址等,沿途更有鄉村民宿、登山步道、非遺體驗、網紅打卡地,展現了長城沿線豐厚的文旅資源。

  攝影師們的鏡頭見證:長城腳下人氣更旺了,長城正在改變著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拍長城有幾個階段,最初拍長城風光,後來拍長城人文景觀,隨著長城沿線旅遊興起,開始拍長城腳下人們的生活變遷,還有人專門拍攝長城民俗與非遺項目。”幾十年跟拍長城的秦皇島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郎曉光説。

  “聚”起來 弘揚長城時代精神

  龍首探海,弄濤舞浪,萬里長城在山海關老龍頭擁抱大海,遊客們飽覽海上長城奇觀之後,常常會在一塊“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題詞碑前駐足凝思。

  20世紀80年代國內興起“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熱潮,老龍頭作為長城巨龍之首,它的修復得到海內外中華兒女熱情支持,他們慷慨解囊,踴躍捐款。

  今天,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中華兒女依然展現出巨大熱情。社會各界踴躍與政府部門、文保單位等互補互動,匯成強大保護合力,共同守望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2022年底,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面向全球徵集文物展品,消息一經發布,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並以實際行動支持博物館建設。

  到今年10月,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共徵集到社會各界人士無償捐贈9大類254件藏品。“許多藏品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極大地豐富了館藏文物的數量和類別。”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副館長、文物徵集工作專班負責人郭穎説,“社會各界人士通過捐贈助力長城文化傳承。”

  弘揚長城精神,賡續文明根脈。長城沿線各地充分發揮長城在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各方力量加快凝聚起來。

  古北口長城抗戰打響了北京地區抗擊日寇的第一槍。北京市密雲區重修古北口長城抗戰七勇士紀念碑,對古北口長城抗戰紀念館進行展陳提升。

  紅軍長征曾與長城在寧夏固原市“相遇”,“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情懷流傳至今。當地對喬家渠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舊址進行修繕加固、原貌復原及布展,建成集紅色旅遊、田園休閒為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民俗風情園。

  在山海關,各學校將長城文化融入學生社會實踐和校本課程,同時擔任山海關區長城學會會長的郭穎,多年來堅持帶青少年學生開展“小小長城講解員”活動。“把長城精神的種子撒入孩子們的心田,讓長城精神薪火相傳。”郭穎説。(記者王文華、閆起磊、郭雅茹、張漫子、陳鐘昊、許晉豫)

pagebreak

  2023年12月6日,遊客在山海關老龍頭觀光遊覽。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pagebreak

  2023年12月6日,遊客在山海關角山長城觀光遊覽。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pagebreak

  2023年12月6日,遊客在山海關角山長城觀光遊覽。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pagebreak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關城小導遊”社會實踐班的小導遊(右一)在天下第一關城樓為遊客講解(2019年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pagebreak

  2023年12月7日,遊客在山海關老龍頭景區觀光遊覽。新華社發(李鐸 攝)

pagebreak

  2023年6月15日,工人在山海關長城修繕工地施工。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pagebreak

  2023年10月31日,遊客在張家口市大境門觀光遊覽。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pagebreak

  張家口市張家口堡景色(2023年10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pagebreak

  張家口市張家口堡景色(2023年10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pagebreak

  2023年10月31日,遊客在張家口市大境門觀光遊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pagebreak

  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2023年1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