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贛州,兒童觀察員化身“小小體驗官”,走進口袋體育公園,以純真的視角為適兒化改造建言獻策,為城市建設注入鮮活靈感;在上海黃浦區,打浦橋街道也迎來“小小導游志願服務隊”,孩子們實地探訪並深入挖掘田子坊的歷史文化,以充滿童趣的講解向世界展示海派文化的魅力……這些發生在不同城市的實踐,共同指向一個溫暖而深刻的城市發展理念——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1米高度”,正成為衡量城市文明與發展質量的新標尺。
兒童友好空間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2021年,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自此進入“快車道”。上海、深圳、成都、長沙等城市紛紛&&地方性規劃和行動方案,將兒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各方面,努力為兒童營造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前不久,住建部辦公廳等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可複製經驗清單(第二批)》,系統梳理了各地在制度機制創新、兒童友好街區建設、公共服務設施適兒化改造等方面的成功實踐,為更多城市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鑒。
在深圳,公園裏設置符合兒童天性的自然樂園,社區推行“通學路徑”安全改造,圖書館、醫院等公共場所設立標準化的母嬰室和兒童活動角……兒童友好理念正轉化為一系列可觸摸、可感知的建設標準。如果説,這些努力為兒童健康成長構建了一個有保障的實體空間,那麼成都的“兒童議事會”制度則打開了另一扇窗,讓孩子們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也成為城市建設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用稚嫩的畫筆和語言,為社區花園的設計、交通安全的改善提出“金點子”。參與的過程,也是兒童身心成長的過程,讓“我的城市我做主”。在北京,城市更新為拓展兒童友好空間提供了新的契機。一些廢棄空間被改造為全齡友好的社區公園,孩子們可以玩耍的區域與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年輕人休憩的長椅和諧共存,實現了“一個空間,各得其樂”。這種融合性設計思路帶給我們不少 啟發。
讓兒童友好理念更好“開花結果”,有賴於我們凝聚更廣泛的社會共識,推動構建更多元協同參與機制。一方面,城市治理者應將兒童友好空間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與考核體系,引導並鼓勵跨部門、跨領域深度協作。比如,教育部門可推動開放更多校園體育設施,交通部門或可進一步優化校園周邊的慢行系統,衞生部門也當考慮進一步推動公共場所母嬰室覆蓋。通過建立常態化的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強大政策合力。另一方面,匯聚更多社會力量,為兒童友好環境建設注入更多活力。可通過設立專項基金、舉辦兒童友好空間設計大賽等形式,吸引專業設計師、高校團隊等專業人才加入其中,進行更多創新創造。同時,鼓勵和引導企業投入兒童友好服務,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例如在商業綜合體中開闢公共親子活動區等。相信專業的知識、創新的理念與市場的活力相結合,將催生更多高品質、可複製的優秀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兒童友好空間建設中,“兒童參與”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原則。除了“兒童議事會”等形式,還可開發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城市小觀察員”工具包,鼓勵他們在行走和玩耍中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在一些社區規劃等項目啟動之初,可邀請兒童作為“小專家”參與其中,確保他們的需求被聽見、被尊重。同時,建立清晰的反饋機制,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建議如何一步步變為現實。
一個對兒童友好的城市,必然是一個對所有人都友好的城市。那些為嬰兒車而平整的坡道,同樣方便了輪椅的通行;為保障兒童安全而放緩的車速,也保護了所有行人的安全。兒童,是我們的未來。關愛兒童,就是守護未來。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為他們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充滿溫暖的成長環境,讓他們陽光成長、自在奔跑!(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