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台州:從山水哲思到中國之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9 09:40:1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和合台州:從山水哲思到中國之治

字體:

  一座城市如何講好“文化的故事”,進而匯聚起善治之智?

  ——讓傳統文化走出典籍,與當下和世界對話。台州,正在探索完成這一命題。

  這座位於浙江東南沿海的城市,以“和合”為精神內核,讓古老的文化智慧融入社會治理、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出一條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的實踐之路。

  追溯文化根脈,台州的“和合文化”有其深厚積澱。在這片山水之間,智者大師開創首個中國化佛教宗派——天&宗;道家高士張伯端悟“陰陽和合”創立南宗;一代大儒朱熹兩度主事桐柏宮,留下“中和之道”的思想印跡;寒山、拾得被後世尊為“和合二聖”,象徵人心調和、眾緣和順。

  這些思想財富在台州交融匯聚,使“和合”昇華為貫通古今的精神氣韻,也成為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名片。

  “和”,意味着和諧、和平、中正平衡的處世之道;“合”,象徵匯聚、融合、聯合共進的智慧。兩者相輔相成,孕育出“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當下,這種精神在台州延展出三重路徑:社會治理的“人與人之和”,共同富裕的“人與社會之合”,以及生態文明的“人與自然之融”。

  從天&調解室的一杯清茶,到溫嶺民主懇談會的一張選票;從三門城西村68年接力繪製的一張藍圖,到一家民企傳遞給員工家屬的一張“孝心卡”;從守護碧海藍天的“藍色循環”,到連續四年高朋滿座的全球論壇……台州以問題為牽引,以實踐為路徑,讓“和合”不再停留於典籍,變成了可感可用的治理智慧和發展動能。

  善治之道:一杯清茶“解心結”,一張選票“定村事”

  “和合”的智慧,首先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台州以“和”為基,以“合”為徑,從以文化人、化解矛盾的柔性調解,走向制度保障、凝聚共識的民主實踐。

  追溯台州“和合善治”的源頭,人們總會提到那片誕生寒山拾得傳説的“和合聖地”——天&。在天&縣三合鎮的“和為貴”東部和合調解中心,從事基層調解工作40餘年的王繼福總結出一套“情為先、禮為上、法為本”的工作法。他認為,與法院嚴格依法判決不同,基層調解更重“商量”,講究“情字為先”。一場持續8年的兄弟土地糾紛便是明證。

  三合鎮大橫村的湯氏兄弟因父親遺留的2畝田地界址爭議,從“竹竿量地”到“鐮刀相見”,矛盾愈演愈烈。調解人員摸準了兄弟倆“爭地更爭氣”的心結,鎮領導牽頭制定方案,先由村幹部梳理檔案明晰權屬,再由調解員反復上門喚起手足親情,最終才拿出以法律為依據的調解方案。在調解室的氤氳茶香中,這場跨越近3000個日夜的爭執,最終化作兄弟兩人交握的雙手。2020年至今,此類調解模式在台州全市已成功調處矛盾糾紛30.01萬件,成功率高達99.43%。

  這股“柔性化解”的文化力量,在溫嶺演進為一套“剛性制度”。上世紀90年代末,溫嶺經濟高速增長,但也率先遇到社會轉型難題,矛盾多發,信訪不斷。1999年,當地為創新宣傳教育方式,首創“民主懇談會”,把幹部和群眾請到一張桌子上“當面説、當場議”,基層民主有了新表達。

  從化解矛盾的“對話會”,到決定村莊發展的“決策會”,再到審查政府預算的“議事會”,溫嶺市的“民主懇談”最終與人大制度結合,催生了“參與式預算”。

  82歲的退休工人葉滿河,是這場民主實踐的忠實參與者。2010年,他第一次報名參加溫嶺市交通局的預算懇談會,激動得凌晨4點就起床,反復整理髮言材料。當他提出的“增加老年人免費乘公交車補助”等建議被採納,出現在政府預算中時,他欣慰地感嘆:“看來政府是尊重我們老百姓意見的。”15年來,他提出的40多條建議被採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政府“錢袋子”守護者。

  如果説“民主懇談”讓公眾的聲音進入了村莊和會議室,那麼如今的台州,正讓這種協商精神進一步延展至立法領域。近年來,台州市不斷拓展公眾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建立全國首個地方立法市民庫,依託基層立法&&點積極開展“民主懇談+立法問計”活動,確保立法最大程度反映民生、匯集民意、集中民智。2015年以來共制定地方性法規23部,155.85萬人參與立法,收集意見建議377萬餘條。

  這一體系使“協商共治”進一步拓展為“民主立法”,讓立法真正扎根民意土壤,也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台州實現了從“決策前的傾聽”到“法治化的回應”的躍升。

  從天&的一杯清茶到溫嶺的一張選票,再到“立法民意通”裏指尖直達的民聲,台州把“以情化解”的群眾智慧,升級為“以理凝聚”的制度力量,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看得見、跑得動、落得實”。

  共富之基:“家和”萬事興,“人和”百業旺

  如果説“善治”展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那麼“共富”則體現了人與社會之間的“合”。這種“合”,不是簡單的整齊劃一,而是多元共進、協作共贏的社會關係。

  在三門縣城西村,幾代人都熟知的一句話是:“書記換了九任,藍圖沒換。”68年來,這座集體經濟強村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從1957年第一任村書記立下“靠集體致富”的願景開始,歷任書記延續了“前任幫後任”的傳統。

  這種“以和為貴”的文化,穿越時空,逐漸凝聚出強大的發展合力:村裏從“一窮二白”起步,靠“手拉車隊”完成原始積累,到1972年創辦第一家集體企業變壓器配件廠,再到發展壯大加油站、農貿市場等多元産業,如今集體固定資産達到3.9億元,村民人均收入高達9.3萬元。城西村的“和合班子”,以內部的團結、傳承與無私,有力保障了集體經濟發展。

  而在産業層面,台州正將這種“內和”精神推向更廣闊的“外合”格局。天&縣以“和合文化”賦能製造業集群,推動汽車及軌道交通零部件産業抱團發展,形成了從縣域到全球市場的“共贏鏈”。

  這裡的龍頭——銀輪股份,是我國汽車熱管理領域的領軍企業,也是行業標準的“組長級”起草單位。它帶頭倡議成立天&縣汽車産業協會,主張同行企業“拼産品不拼價格”,以和合之道構建“競合”關係。協會現有會員企業近300家,龍頭企業牽頭組織共赴展會、共拓國際市場,推動行業邁向共贏發展,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融通的産業生態。

  與産業協同的外部“共贏”相呼應,在台州的民營企業內部,同樣流淌着“以和為貴”的管理智慧。傑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代表。創業30年,阮氏三兄弟至今未曾“分家”,被譽為“台州奇蹟”。公司為入職滿5年的員工父母辦理“孝心卡”,由企業與員工共同出資,每月匯入一筆錢,讓孝道成為連接企業與家庭的文化紐帶。正如公司總辦主任鄭慧莉所説:“‘和’是‘拼’的前提,內部和諧了,外部競爭才有力量。”

  從三門的“和合班子”到天&的“和合鏈群”,再到民企的“和合文化”,台州正以“和”為基、以“合”促興,探索一條從“內部共治”走向“産業共贏”、從“企業之和”走向“生態之合”的現代共富之路。

  生態之美:“天人合一”的藍色迴響

  台州的“和合”,最終回歸到人與自然的融合共生。

  這裡的“和”,是對生態平衡的順勢而為;這裡的“合”,是政府、企業與公眾共擔的行動自覺。

  椒江區“藍色循環”項目,就是這座城市將“天人合一”理念創造性轉化為現代生態治理方案的生動注腳。

  幾年前,43歲的椒江漁民盧妙還常常把打撈上來的塑料瓶順手扔回海裏。“帶上岸不僅佔地方,還要自己處理,多麻煩。”這是當時漁民的普遍心態。如今,盧妙卻成了積極的“海洋清潔工”。每天收網,他都會順手把海裏的廢塑料撈起來,送到“小藍之家”收集點。一個塑料瓶的回收價值從最初的3分錢漲到2毛錢,“海上撈垃圾”成了新的收入來源。“現在看見垃圾不順手撈,自己都覺得彆扭。”盧妙笑着説。

  這種行為轉變的背後,是一整套“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産業協同、公眾參與”的創新模式。椒江區通過搭建“小藍之家”收集網絡,動員漁民成為海洋垃圾的“前端收集者”;同時引入企業參與,將海洋塑料經過分揀、清洗、再造,製成具有國際認證的高附加值産品。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為每一件海洋塑料製品生成獨一無二的“出生證明”,解決了公益與市場之間的信任鏈條問題。

  這一看似地方性的創新舉措,卻在全球舞&上贏得了廣泛讚譽。2023年,“藍色循環”項目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聯合國評審團給出的評價是:“它以東方的智慧,探索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路徑。”

  “人類與海洋是和合共生的關係,”台州市生態環境局椒江分局黨組成員王衛闡釋道,“當保護環境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時,就會形成強大的內生動力,從而實現生態保護與富民增收的雙贏,這正是‘和合共生’理念在現代環境治理中的完美體現。”

  在台州,和合文化既是一種文化之源,也是一種制度之流,更是一種發展之道。它把古老的東方智慧,化作破解當代難題的鑰匙,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獨特的精神底色。而連續四年成功舉辦、即將迎來第五屆的和合文化全球論壇,正是台州將這一系統性實踐與世界分享的窗口與&&。

  文化,如果不能與現實相遇,就只能停留在展館與典籍中。台州,正用“和合”這面鏡子,折射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善治之道、共富之基與生態之美,也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貢獻着一份來自東方的和合共生智慧。(記者 黃書波 李坤晟 魏董華)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