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衞生健康委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兒童營養狀況不斷改善,6至17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增長了2.1厘米和2.2厘米。
少年兒童的這一長高趨勢由來已久。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與2014年相比,2019年全國7至9歲、10至12歲、13至15歲、16至18歲男生身高分別增加0.52、1.26、1.69、0.95厘米,女生身高分別增加0.72、1.24、0.97、0.80厘米。
數據令人欣慰,也符合人們的日常觀感。現實生活中,十幾歲的孩子身高長到1.8米並不鮮見,遠看是個大個子,近看卻是一張娃娃臉。然而,當前人們習以為常的公共服務制度與設施並沒有及時匹配少年兒童的快速“成長”。
當下有不少景區、游樂園和體驗館仍以身高作為購票的主要判定依據,諸如1.2米以下免票、1.2至1.4米半票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些游樂項目的安全性與身高直接相關,若僅按年齡判定,可能提升游玩危險系數,此外,也會增加核驗的時間和成本。
這樣的考慮並不符合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以兒童票而言,如今,鐵路已經不再單純“看身高”,而是從2023年起實行“按年齡”或“按身高”標準的雙軌制購票方式。最近,國鐵集團新規均採用年齡標準。從身高到年齡,這一轉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去年年底,上海迪士尼樂園宣布取消身高限制,以年齡作為購票唯一標準,體現了對兒童成長差異的尊重,也表明諸如安全性、核驗成本等並不是障礙。
不只是兒童票,孩子們每天都要打交道的課桌也需要調整。此前有媒體調查發現,不少地方存在課桌椅與學生身高不大匹配的情況,課桌椅“低配”現象,成為孩子們“成長的煩惱”,無形中增加了近視、駝背等健康隱患。
目前各地使用的課桌椅國家標準,還是2014年發布的《學校課桌椅功能尺寸及技術要求》,該標準規定了課桌椅的11個型號和與之匹配的適宜就座者身高範圍。只是這個版本距今已有10多年,孩子們的身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此外,這一標準在現實中執行得也並不到位。據報道,2021年一項針對中部某省660所中小學校的抽樣調查顯示,課桌椅符合國標要求的不到20%。此外,深圳市2019年一項調研顯示,當地部分中學生身高超1.9米,國標最大號0號課桌椅已不能滿足需求。
孩子在一天天長高,相應的配套服務和設施也應該跟上。其實改變並沒有多難。有關部門不妨及時更新標準,加強對學校課桌椅的採購、管理和監督,使之跟上學生身高增長幅度。此外,也應梳理公共交通、游樂設施、旅游景點等領域的兒童票政策,最大限度體現兒童友好的原則。當前,各地都在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多一點體貼,多一點關懷,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愛和善意,就能為社會蓄積更多能量。(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