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錄取通知書”走紅,每一分耕耘都值得鼓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30 11:25:31
來源:工人日報

“未錄取通知書”走紅,每一分耕耘都值得鼓掌

字體:

  據極目新聞報道,今年高校招生工作持續開展中,不少考生陸續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但在這一常規流程之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卻給報考了該校但最終沒有被錄取的學生也寄出了一份快遞,裏面有校長親自撰寫的一封信,以及印着該校logo的小禮物。很快,這封被網友稱為“未錄取通知書”的信在社交&&引發關注,並登上了熱搜榜。

  信息化時代,一位考生是否被自己報考的學校錄取,電腦、手機上一查便知。那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為什麼還要費時費力挨個給考生寫信説“你沒有被錄取”?難道真如網友調侃所説的“追着扎心”?

  事實恐怕並非如此。從官方網站公布的招生簡章看,考生要經歷報名申請、綜合評價測試及高考等多個流程。無論最終是否被錄取,學生與學校之間都有一段可稱為“同行”的交集。正如考生報名之後會收到通知,當這段一起走的路到終點時,學校把招生結果正式告知學生,可以説是有始有終。正如有網友稱讚這種做法很“講究”,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

  雖然被網友稱為“未錄取通知書”,但學校方面&&,這封信主要是為了給未被錄取的同學送去感謝、關懷和祝福。的確,相比於告知考生一個早已知曉的結果,校長的那封信才是重點。

  在信裏,校長講述了自己關於高考的故事:高中畢業後當了兩年知青才終於等來高考的機會,自己的朋友也因為身體原因未能被心儀的名校錄取,不得不到大山裏的一所學校就讀。他們雖然在上大學的路上都經歷了波折,但最終都成為了富有成就的人。校長以真實的事例鼓勵未被錄取的同學,一時的挫折將是他們前進路上的明燈,只要是優秀的人,到哪都可以打天下、都會是英雄。

  人們常説,大學的意義不僅是讓學生成才,更是教會學生做人。由此來看,這封信給那些未能被錄取的學生送去了一堂人生課——暫時的失敗,對強者而言只是個逗號。只有學會面對挫折、接受遺憾,才能成長,進而更踏實地往前走。

  其實,早在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就曾為未被錄取的考生寄送過類似的信件。在我國教育史上,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參加高考而未被錄取的學生,也會由所屬地區(或省、市)的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委員會發給不錄取通知書。在1964年由陜西省高校招生委員會發出的未被錄取通知書上,還鼓勵考生在其他工作崗位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字裏行間都透着人情味兒和真切的關懷。

  當然,很多高校在招生階段的工作量極大,並非每一所學校都有必要給未錄取的學生寫一封關懷撫慰的信。事實上,相比於那一紙通知,真正寶貴的是其背後蘊含的對暫時失意者的鼓勵、包容和肯定。

  高考結束,有學生金榜題名,也有學生“籍籍無名”。在世俗的“成功學”定義下,那些分數不夠高或在報考階段落榜的考生,他們的付出和對目標的追求似乎很難被看見和肯定。但事實上,成功從來不該只有一種定義,當考生盡力而為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當落榜者在另一條賽道開啟人生新篇章,他們發出的光就不該被忽視。

  高考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為不夠完美慶祝”和“不因失敗而自我否定”相關的敘事開始出現——誰説站在光裏的才算英雄?説到底,大部分人是普通的、平凡的,只要我們為夢想做出了努力,無論結果如何,都值得鼓掌。 (羅筱曉)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